第 1 頁:試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四、簡答題
36.【答案要點】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是在較低級需要得到滿足后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于某種低級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如父母離異使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正是這些因素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的主要障礙。所以,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以排除影響學習的一切干擾因素。
37.【答案要點】所謂心理發(fā)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fā)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研究表明,學生心理的發(fā)展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1)連續(xù)性與階段性;(2)定向性與順序性;(3)不平衡性;(4)差異性。
38.【答案要點】(1)心理評估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據。(2)心理評估是檢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3)心理評估是增強學生自我認識的途徑。
39.【答案要點】形式訓練說認為心理官能只有通過訓練才得以發(fā)展,遷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而發(fā)展的結果。官能即注意、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對官能的訓練就如同對肌肉的訓練一樣,而得到訓練的官能又可以自動地遷移到其他活動中去。官能訓練注重訓練的形式而不注重內容,因為內容容易忘記,其作用是暫時的,但形式是永久的。形式訓練說認為,遷移是無條件的,是自動發(fā)生的。但由于形式訓練說缺乏科學的依據,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懷疑和反對。
40.【答案要點】(1)概念: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學生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fā)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tài)。這一概念是由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他認為,學生有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即學生獨立活動時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即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
(2)意義: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fā)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于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發(fā)展水平,還應該看到他仍處于形成狀態(tài)、正在發(fā)展的過程。維果斯基強調教學不能只適應學生的現有水平,而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
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
五、論述題
41.【答案要點】在該案例中,教師所教授的學習策略并沒有被學生真正掌握,因此導致學生記憶的效果不好。該教師違反了學習策略訓練的幾條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任何學習策略的使用都依賴于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在該案例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卻沒有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
(2)內化性原則。教師在教授學習策略之后,還要訓練學生不斷實踐各種學習策略,使學生逐步將其內化成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在新的情景中靈活應用。
(3)特定性原則。學習策略一定要適合于學習目標和學生類型。已有的一些研究發(fā)現,同樣一個學習策略,年長的和年幼的、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學生,用起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來確定學習策略。
(4)自我效能感原則。教師應該給學生一些機會使他們感覺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在學生具體學習時,不斷向學生提問和檢查,并根據這些評價給其評定成績,促進其使用學習策略,以使其體驗到使用學習策略的收獲。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