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6 頁:判斷題 |
第 7 頁:情景題 |
第 8 頁:單選題答案 |
第 9 頁:多選題答案 |
第 10 頁:判斷題答案 |
第 11 頁:情景題答案 |
一、單選題
1.D【解析】教學任務不同,課的類型就不同。
2.D【解析】夸美紐斯在其年輕時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
3.B【解析】杜威在20世紀仞提出了“在做中學”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4.A【解析】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
5.B【解析】在引入提問中,教師可采用的策略有:突出道德爭端、詢問“為什么”的問題、使情境復雜化。
6.D【解析】我國學校教育對班主任工作的等評和教學成績掛鉤,導致當前班級管理實踐中,“教學中心”和“集體中心”的領導方式運用比較多。
7.C【解析】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關鍵期,不能錯過發展的關鍵時期。
8.D【解析】教學過程各階段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教學過程的結構。
9.A【解析】夸美紐斯奠定了教育學的學科體系。
10.B【解析】在教育的不同階段中,初中被形象地比喻為“幫助少年起飛”的教育階段。
11.B【解析】在校園文化中,學風、校風、校規、校紀等屬于制度文化。
12.C【解析】人格尊嚴指學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嚴的權利。
13.C【解析】教學計劃是全面指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必然具有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的特征。
14.B【解析】夸美紐斯主張把教學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之上。
15.B【解析】夸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對班級授課制作了理論闡述,奠定了班級授課制的理論基礎。
16.A【解析】“課程是知識”是學科課程的核心思想。
17.c【解析】赫爾巴特以心理學為基礎,解釋了很多教育過程中的概念,而且他主張教學過程是新舊觀念的聯系和系統的過程。
18.D【解析】題干所指是個別教學最顯著的優點。
19.C【解析】深入提問的策略有:升華性問題;突出相鄰階段的論點;澄清與總結;角色扮演問題與策略。
20.C【解析】當集體處于趨于成熟發展階段時,集體有了更明確的奮斗目標、更完善的規章制度、更成熟的集體輿論,此時,集體才對其每個成員具有更強的教育作用。
21.C【解析】杜威主張教育應為當下的生活服務,要“在做中學”,所以他的思想被認為是實用主義的。
22.C【解析】學校教育所進行的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高效率的再生產。
23.A【解析】外鑠論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24.B【解析】清末“廢科舉,興學校”,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的近代學制,使中國近代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所以是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
25.B【解析】創新精神和能力是現代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分水嶺”。
26.B【解析】學生是社會成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社會發展的烙印。
27.C【解析】遺傳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是身心發展的前提。
28.A【解析】德育是各育的方向,是靈魂,對其他各育起著導向和動力作用。
29.B【解析】教師通過對環境的安排使其更有利于引起并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0.A【解析】讀、寫、算是公民最基本的能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