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簡答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5 頁:教學設計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將人格的發展分為8個階段,其中前5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它們分別是:(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2)自主感對羞恥感(2~3歲)。(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2.C【解析】夸美紐斯在其著作《大教學論》中,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進行了闡述,為班級授課制奠定了理論基礎,確定了班級授課制的基本輪廓。
3.A【解析】我國古代教學注重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學記》要求“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提出“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也就是說,如果教學不按一定的順序,雜亂無章地進行,學生就會陷入紊亂而沒有收獲,因此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
4.B【解析】當人在做某件事情失敗時,能夠激發動機的歸因是努力不夠。專家點撥成敗歸因理論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理論之一。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
5.A【解析】摘錄和畫線是閱讀時常用的一種復述策略,可以有效地概括出重點。分析和做筆記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基礎,對小學生學習而言較難。
6.B【解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評估,是指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收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并進行分類與診斷的過程。
7.C【解析】一個優秀班集體必須有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班集體輿論是班集體生活與成員意愿的反映。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集體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同化、激勵的作用,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風是一個班集體輿論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風氣,是班集體大多數成員的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良好的班風一旦形成,就會無形地支配著集體成員的行為,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是班集體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
8.B【解析】負強化是指通過移除個體希望避開的刺激來增強某一行為或反應的過程。正強化是指通過提供當事人所喜歡的事物或獎賞來增強行為或反應的過程。
專家點撥強化是行為主義學派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歷年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內容。強化中最重要的知識點就是正強化和負強化。考生可以簡單記憶:正強化即實施獎勵,負強化即撤銷懲罰。同時,考生還要能夠正確區分負強化和懲罰,負強化與正強化一樣,都是使行為的概率增加,而懲罰則是使行為的概率降低。
9.D【解析】麻疹的傳染期(病人患麻疹后)是發病前2天到疹后5天。
10.D【解析】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11.A【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種是不同方面在不同發展時期的不平衡性。
專家點撥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歷年考試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重要考點,考生不僅要熟悉、理解,更要學會應用。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包括:(1)順序性;(2)階段性;(3)不平衡性;(4)互補性;(5)個別差異性。考生要掌握各身心發展規律的含義,理解身心發展規律對教育的啟示。
12.B【解析】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個方面。
13.B【解析】創造想象是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區分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的關鍵是是否創造了新形象。
14.A【解析】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例如,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等因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屬于內部學習動機。
15.C【解析】班級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地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專家點撥班級管理模式分為四類:(1)班級常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2)班級平行管理理論源于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影響”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3)班級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4)班級目標管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的,其理論的核心是將傳統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轉變為強調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種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管理。
16.D【解析】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
17.A【解析】技術小組是以實踐作業為主的興趣小組,注重使學生掌握勞動基本知識和技能及某些專業技術,如裁剪縫紉、電工、木工、美容美發、攝影技巧、航模制作、盆景制作、動物飼養等。
18.B【解析】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傳,具有不易消散的特點。
19.D【解析】向師性指的是小學生依附于教師,對教師產生依賴。在低年級兒童心目中,教師的地位是神圣不可動搖的,他們往往把教師當作道德標準的化身,對教師懷有特殊的信賴感,把教師看作無所不曉、無所不能的人,愿聽從教師的教導。
20.A【解析】診斷性評價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或教學活動進行之中對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或特殊困難進行的評價,是對教學活動的診斷。
專家點撥按照評價的功能及用途,可將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在學期開始或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指對教育活動結果進行的評價。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