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簡答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5 頁:教學設計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我國的小學產生于殷周時代。西周時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學,這是我國最早的小學。
2.B【解析】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命張百熙、榮慶、張之洞等人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于1904年1月頒布執行,時稱“癸卯學制”,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正式施行的學制。
3.D【解析】由教育學常識可知,教育者如果單純強調人的自然性就會導致遺傳決定論;若過分強調教育的作用則易導致教育萬能論;若過分強調環境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則易導致環境決定論;而過分強調以兒童為中心又會導致兒童中心論。
4.D【解析】下位學習包括兩種形式:派生類屬學習和相關類屬學習。派生類屬學習指新學習的知識從屬于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一觀念,且僅是這個觀念的一個特例或是先前學過的命題中的一個例證。新知識只是舊知識的派生物,并不擴充、限制或改變原有知識的內涵。相關類屬學習指新學習的知識從屬于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一觀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觀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觀念所代表。
專家點撥知識的學習這一知識點是歷年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內容。相關知識點有:知識的類型、知識學習的類型(根據知識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復雜程度,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根據新知識與個體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并列結合學習)、知識學習的過程(知識獲得、知識保持和知識提取)。
5.D【解析】勒溫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種,不同的領導方式會形成不同的課堂氣氛,其中民主型的課堂氣氛最佳,最有助于知識的學習。
6.B【解析】皮亞杰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不同特征,把兒童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7.A【解析】在小學階段,學生規則學習的主要形式是發現學習。教師要讓小學生盡可能地直接觀察概念所指的對象,促進對規則學習的具體化。
8.C【解析】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
9.D【解析】教師的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是老師的愛與關注有利于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形成一種動力。
10.B【解析】動機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調節與維持功能。所謂的激活功能是指動機會推動人們產生某種活動,使個體由靜止轉化為活動狀態。
11.D【解析】柯爾伯格根據兒童不同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特點的不同,把兒童道德認知分為三水平六階段,其中普遍倫理道德階段是最高層次,指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去判斷是非善惡,超越現實規范的約束,即以良心、正義、公平、尊嚴、人權等最一般的原則為標準去進行道德判斷,行為完全自律。
專家點撥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是歷年考試中的重點考查內容。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采用對偶故事法對兒童的道德進行了研究,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他律階段、自律階段。柯爾伯格則采取兩難故事法,提出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1)前習俗水平:懲罰服從取向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2)習俗水平:尋求認可取向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3)后習俗水平:社會契約取向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12.D【解析】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矛盾的積極轉化過程。學生德育形成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間的矛盾。此外,還有學生品德發展的內部矛盾。
13.C【解析】教師的意志品質表現出選擇教育決策的果斷性。
14.A【解析】前攝干擾指之前學習過的材料對后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倒攝干擾是指后學習的材料對之前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
專家點撥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是干擾的兩種情況,是歷年考試中經常以單項:選擇題形式出現的題目。考生在記憶時只須從字面分析即可:前攝抑制是前面學習的材料占統攝地位,即前對后的抑制和干擾;后攝抑制是后面學習的材料占統攝地位,即后對前的抑制和干擾。
15.C【解析】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性文件是2001年6月7日發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16.B【解析】雙向性在課堂上主要表現為師問生答或生問師答等師生對話形式。多向性與雙向性互動不同的是,互動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有相互作用之外,學生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雙向流通。
17.A【解析】概念學習是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并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應。概念學習以掌握同類事物的關鍵特征和本質屬性為主。
18.B【解析】課堂管理是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好的課堂管理是實現學校整體效益的基礎,它具有促進和維持兩大功能。
19.B【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首次提出班級授課制。
20.C【解析】形成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獨特的美感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的能力,這是美育的最高層次的任務。
專家點撥美育的概念、任務和小學美育的要求、實施途徑是美育的相關知識點,在歷年考試中主要以單項選擇題、簡答題的形式進行考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