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練習題 |
第 7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兩個層次上談論人的全面發展的:一是指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二是指克服人發展的一切片面性,實現人的個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發展。
2.C【解析】素質教育是以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歷史上和現階段的“全面發展教育”為基礎的。
3.C【解析】略。
4.C【解析】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5.A【解析】現代學生的基本特點包括:(1)學生是主體性的人;(2)學生是發展性的人;(3)學生是完整性的人;(4)學生是個性化的人。
6.B【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的人。
7.D【解析】師生在教育內容上結成授受關系:(1)從教師與學生的社會角色規定的意義上看,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受授者;(2)學生在教學中主體性的實現,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3)對學生的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8.D【解析】“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倡導: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9.A【解析】題干的描述過于夸大教師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0.C【解析】馬克思主義在研究經濟問題時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因而,要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理解人的全面發展。機器大工業生產所提供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在資本主義社會并不能充分地實現,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11.D【解析】我國所提倡和追求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主要就是強調師生之間在人格上的平等,強調學生有自己的尊嚴和權利。
12.B【解析】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而關鍵期就是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提出的。
13.B【解析】每個學生都是一個自組織系統,一個獨立的物質實體。承認學生獨立性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前提條件,承認獨立性也就承認了學生發展過程的多途性、發展方式的多樣性和發展結果的差異性。
14.D【解析】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共同追求,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15.B【解析】略。
16.D【解析】十個手指的長度各不相同,體現了個體的差異性特征。
17.D【解析】題干中,劉老師對于指出錯誤的學生進行言語諷刺,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8.A【解析】教師是教育過程的組織者,在全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從根本上說,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取決于教師。
19.D【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特點。
20.A【解析】略。
21.C【解析】“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意思是: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促進教師的教,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
22.B【解析】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是指學生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揠苗助長”“陵節而施”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23.A【解析】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是學習者,又是受教育者。沒有個體主動積極地參與,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主動發展是很難實現的,所以,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保證條件。
24.A【解析】學生的個性發展是自我發展的落腳點和最終體現。
25.D【解析】第斯多惠曾說過:“只有當你不斷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時候,你才能教育別人。”他認為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故A項錯誤。教師是教育過程的組織者,在全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從根本上來說,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取決于教師。故B項錯誤。尊師與愛生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換取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信賴,而這種尊敬和信賴又可激發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氣氛和學習條件。愛生是尊師的重要前提,尊師是愛生的必然結果。故C項錯誤。D項是新課程提倡的師生關系理念。
26.D【解析】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分階段進行。如果不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鍋煮”,讓孩子同成年人一樣聽報告、搞活動、開批判會,把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這就違反了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
27.D【解析】民主型是對師生關系最有利的類型,也是最理想的師生關系類型。
28.B【解析】素質教育的提法與全面發展教育從本質上講,二者是一致的。
29.C【解析】題干的描述說明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30.B【解析】要增強師生之間的心理相容性,提高教學效果,應該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多接觸學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2)遵循教育規律,多采取討論、啟發等教學方法;(3)為人師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學生。B項屬于實現師生民主平等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31.A【解析】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在教育中處于主體地位。
32.B【解析】師生之問的倫理關系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構成一個特殊的道德共同體,各自承擔一定的倫理責任,履行一定的倫理義務。這種關系是師生關系體系中最高層次的關系形式,對其他關系形式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
33.D【解析】A、B、C項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社會歷史條件。D項的說法不正確,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只有在共產主義才能完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34.A【解析】題干表述的是專制型師生關系中學生的表現。
35.B【解析】學生具有可塑性是說:學生的人格正在形成的時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且尚未定型,極容易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36.A【解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的最終目的。
37.D【解析】創造性,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最高表現。它體現在學生不僅具有自覺性和獨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識,如超越書本、超越教師、超越自我和群體等。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不滿足于書上的現成結論,不滿足于教師提供的解題方法,傾向于想出新穎的或與眾不同的見解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38.A【解析】我國的師生關系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為根本目標的。這是一種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新型師生關系,其明顯的特征是: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
39.B【解析】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
40.C【解析】人的發展的互補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自覺。
41.A【解析】工作關系是師生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42.C【解析】學生的“個別性”主要表現在:不同兒童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不同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存在著差異;不同兒童具有不同個性心理傾向。除此之外,個別差異還表現在群體間。由此判斷,C項為不正確的表述。
43.D【解析】題干描述的是學生向師性的具體表現。
44.A【解析】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5.A【解析】學校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46.C【解析】“兒童中心論”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盧梭和美國的杜威。
47.B【解析】“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句話體現了師生關系中教學相長的特點。
48.A【解析】赫爾巴特是“教師中心論”的代表人物。
49.A【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50.A【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以及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著發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根據個體發展的個別差異性規律,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宜、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
51.B【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所達到的某種發展水平或成熟的時期是不平衡的,這是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的表現。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匯總|《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各地教師資格考試報名入口及官方網站 | 各地2016年教師資格考試科目匯總
各地2016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時間匯總 | 各地2016年教師資格考試時間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