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教師的來源:
(2)內部選擇范圍較小,不易開發出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3)內部教師看待問題受環境決定,不易上升到新的高度。
管理人員的層次等級:
管理人員有等級之分,不同等級的能力要求不同,教育目的和要求不一樣,培訓的具體內容也不一樣。
1.高層管理人員
高層管理人員是企業的掌舵人,他們應該具有廣闊的視野,能系統地把握當今全球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具有洞察力,能洞察企業內外部各種影響因素;要有全局的戰略眼光,能對企業的戰略目標和方針進行創造性的規劃、決策和控制。
2.中層管理人員
中層管理人員是指企業各級職能部門管理人員,他們承擔著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的各種職能工作的具體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工作,是企業的中堅力量。
3.基層管理人員
基層管理人員是指在企業生產、銷售等經營活動一線執行管理職能的直接管理人員,包括在生產和服務一線中起監督、指導作用的監工和領班等。他們與一線操作員工最接近,其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對企業的忠誠度。
管理人員的技能組合:
哈佛商學院的Katg教授認為,不同層次的管理人員所應具有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他研究出各級管理人員能力的最優化組合,如表3—7所示。其中,專業技能是指對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特定知識、程序和工具的理解和掌握;人文技能是指在組織中建立融洽人際關系并作為群體中的一員有效工作的能力;理念技能是指從整體把握組織目標、洞察組織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的能力。對于高層管理人員而言,理念技能是最重要的,占到其能力構成的42.7%;對中層管理人員而言,人文技能是最重要的,占到其能力構成的42.4%;對于基層管理人員而言,專業技能是最重要的,占到其能力構成的50.3%。要提高企業各層管理人員的能力必須注意這種層次性特點。表3—8則表明了高層、中層、基層管理人員所需具備的能力的差別。
制定培訓規劃的基本步驟:
培訓規劃的設計是一項既復雜又細致的工作。制定培訓規劃時,一般應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培訓需求分析·目標。明確員工現有技能水平和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方法。測評現有成績,估計它與理想水平的差距。
2.工作崗位說明
·目標。收集有關新崗位和現在崗位要求的數據。
·方法。觀察查閱有關報告文獻。
3.工作任務分析
·目標。明確崗位對于培訓的要求,預測培訓的潛在困難。
·方法。對將要涉及的培訓進行分類和分析。
4.培訓內容排序
·目標。排定各項學習內容或議題的先后次序。
·方法。界定各項學習內容或議題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據此進行排序。
5.描述培訓目標
·目標。編制目標手冊。
·方法。任務說明和有關摘要,對說明文字推敲、潤色、加工。
6.設計培訓內容
·目標。根據培訓目標確立培訓具體項目和內容。
·方法。聘請專家或借助中介機構選擇培訓科目。
7.設汁培訓方法
·目標。根據培訓項目的內容選擇培訓方式方法。
·方法。采用經驗總結、小組討論、專家咨詢等多種形式提出具體對策。
8.設計評估標準
·目標。選擇測評的工具,明確評估的指標和標準。
·方法。采用模擬實驗或聘請專家對測評工具、評估指標和標準進行初步評價。
9.試驗驗證
·目標。對培訓規劃的評析,發現其優缺點,并進行改進。
·方法。征求多方意見或進行實驗試點,進行診斷,找出問題并修改完善。
制定培訓規劃應注意的問題:
制定培訓規劃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側重點,雖然培訓需求分析并不屬于培訓規劃設計的范疇,但它是企業制定員工培訓規劃的基本前提。
培訓規劃的重點應當是分析研究培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
起草培訓規劃時,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制定培訓的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制定的主要依據是:
·企業的總體戰略目標。
·企業人力資源的總體規劃。
·企業培訓需求分析。
2.確定具體項目的子目標
子目標的確定,是在總體目標確定后,根據具體培訓項目及階段來制定的子項目或階段性培訓規劃,包括實施過程、時間跨度、階段、步驟、方法、措施、要求和評估方法等。
3.分配培訓資源
由于企業培訓受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條件限制,因而為減少浪費,提高培訓績效,必須對培訓的各子項目或階段性目標,按輕重緩急分配培訓資源,以確保各項目標都有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
4.進行綜合平衡
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平衡:
·在培訓投資與人力資源規劃之間進行平衡。
·在企業正常生產與培訓項目之間進行平衡。
·在員工培訓需求與師資來源之間進行平衡。
·在員工培訓與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之間進行平衡。
·在培訓項目與培訓完成期限之間進行平衡。
國外常見的幾種教學計劃設計程序:
目標而需達到的具體的、精確的行為目標。行為目標是對總教學目標的分解,用具體的可觀察的行為術語,描述受訓者通過學習以后應能夠做什么,在什么條件下能這樣做,其可接受的標準是什么等。
(5)設計標準參照測試。即以具體行為目標為依據,設計測試工具。被測試行為必須與行為目標所描述的行為相一致,否則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
(6)開發教學策略。即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行為目標的要求等,設計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選擇適合教學對象和行為目標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7)開發教材課件。即在確定教學策略以后,設計與制作教學組件,其主要由學員用書、測試題、教師用書等幾部分組成。教學設計者要根據已有教學資源情況,或選擇教材,或開發新的教材。
(8)設計和開展形成性評估。當教學組件原型制作完畢后,需要有一個試用與修改的過程。形成性評估可以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與角度評價學習及教學系統的效果,以達到進一步修正教學組件的目的。形成性評價可分為個別評估、小組評估和實地評估三種方式。
(9)修改完善教學計劃。即通過形成性評估,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并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等影響教學的相關因素作相應的修改,以逐漸實現教學活動的最優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