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其它生命體有其自身的基因一樣,企業作為一個生命體也有自身的基因,這個基因就是企業文化。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基因。而基因的不同,從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企業不同的規模、不同的效率,不同的生命周期。成功的企業盡管它有不同的經驗,但在文化基因上一定能找到共同點,反之,失敗的企業基因雖各有不同,但把千千萬萬個企業案例放在一起研究的話,也能找到基因缺陷的規律。比如美國LAND公司曾經做一個調查:世界上每倒閉1000家企業,可能有800家企業是決策失誤造成的。而在這800家企業中又有650家是多元化所致,這說明經營理念出了問題,實際上這就是規律性。阿里˙德赫斯有一本非常重要的書《長壽公司》,說跨國公司的平均壽命只有40年到50年,而40%的新公司壽命只有10年。他對日本和歐洲的大小企業作過研究,平均壽命只有12.5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公司經濟實力確實是非常強的,但是不是長壽企業?不一定。因為l0年前的500強,到今天已經有三分之一銷聲匿跡了。為什么呢?它只是大,但不一定是長壽的,它的基因不一定是非常好的。比如美國連續出現的大公司舞弊事件,證明其基因是有問題的。美國《金融》雜志和英國國際商標組織每年分別評選出的世界50個馳名商標,往往比較穩定,為什么?因為這些馳名商標有很多好的共同的基因,非常重視文化的積累,因此,它們的無形資產價值一般超過有形資產價值。同仁堂有330多年的歷史,全聚德有140多年的歷史,這些成功企業的背后是有優秀基因的。
《長壽公司》這本書總結出成功企業的四條原則:第一是對環境非常敏感,與時俱進,關注變化,適應市場,適應外界的需求;第二是員工對企業有較強的認同感,即文化上的同一性;第三是公司的寬容性很強;第四是財政比較保守,有審慎的財政政策,敢冒風險,但比較謹慎。這可能就是長壽公司的一部分共同基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