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力資源開發要抓住人的年齡最有利于職業要求的階段來實施最有利的激勵措施,這是因為人力資源具有(時效性)特征。
2. 在理論界通常將(舒爾茨)看作是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者、人力資本之父。
3.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方法中的專家判斷法又(德爾菲法)。
4.由組織的各級管理者,根據需要預測對各種人員需要量,人力資源管理的規劃人員把各部門的預測進行綜合,形成總體預測方案,這種方法稱為(微觀集成法)。
5.確保組織生存發展過程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的人力資源管理環節是(人力資源規劃)。
6.導致組織內部人浮于事,內耗嚴重的人力資源供求情況是(人力資源供給大于需求)。
7.以下關于人力調配圖,說法正確的是(人員調配圖是一種崗位延續計劃)。
8.企業內部供給的預測方法包括(馬爾科夫分析法)。
9.下列關于德爾菲法的表述,正確的是(整個過程要盡可能簡化,不問與預測無關的問題)。
10.人力資源規劃的制定首先要依賴于(組織目標)。
11.人力資源規劃的目的是使組織人力資源(供需平衡)。
12.馬爾科夫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找出過去人事變動的規律,以此來推測未來的人事變動趨勢)。
13.工作性質完全相同的職位系列稱作(職系)。
14.下面哪一項不屬于工作說明書的基本內容(工作中晉升)。
15.(工作要素)是指工作中不能再繼續分解的最小單位。
1.員工招聘時應以實際工作的需要和崗位的空缺情況為出發點,根據崗位對任職者的資格要求選用人員,這是遵循了(因事擇)原則。
2.內部招聘的主要優點有(了解全面,更容易做到用其所長)。
3.(壓力面試)是指向被試者提出意想不到的問題,或將被試者置于難堪的境地,目的在于觀察其反應能力、承受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
4.(成就測驗)主要是針對特定領域為檢測應試者對有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設計的,目的在于了解應試者“應知”、“應會”掌握的水平。
5.(性向測驗)是用于測量從事某種工作所應具備的某種潛在能力的心理測試。
6.企業對新員工上崗前進行的培訓稱為(入職引導)。
7.員工在不脫離工作崗位的情況下,利用業余時間和部分工作時間參加的培訓稱為(在崗培訓)。
8.學員在特定場景中或情境下,模擬性地處理工作事務,從而提高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這種培訓方式是(角色扮演法)。
9.培訓需求分析中,(工作崗位層面分析)層面的分析指的是確定員工達到理想的工作業績所必需掌握的技能和能力,這個層次的分析決定了培訓的內容。
10.一名工人的績效,除了產量指標完成情況外,質量、原材料消耗率、能耗、出勤,甚至團結、服從紀律等硬、軟方面的表現,都需要綜合考慮,逐一評估,這體現了績效的(多維性)的特點。
11.(序列比較法)是績效考評中比較簡單易行的一種綜合比較的方法。
12.(比例控制法)優點是既拉開了被評估對象之間的等級差距,便于相對比較,又可以有效控制各等級的人數分布,保持人配合理,避免盲目考評與失控現象。缺點是使績效水平相近的員工因為比例限制而被劃分到不同的等級中去,從而產生評估的偏差。
13.以下關于績效考評結果應用的說法錯誤的是( D )。D.工作分析方法的選擇
14.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以及銷售人員等比較適合采用( C )進行績效考評。C.目標管理法
15.績效考評是對員工( D )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和評估過程。D.A項和B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