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口腔粘膜潰瘍類疾病
口腔潰瘍是一組疾病病損的共同表征,是一種局部組織破壞性損害,潰瘍是由于上皮壞死脫落,使組織凹陷。基底面為炎細胞浸潤和纖維蛋白滲出。由于發病原因不同,病情輕重程度、潰瘍深淺、邊緣、形狀也各不相同,如損害只波及上皮層則形成淺潰,愈合后不留痕。如損害破壞到粘膜下層則形成深潰瘍,愈合后可遺留瘢痕。
如復發性口瘡、皰疹性口炎、過敏性口炎等一般為淺潰瘍。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肉芽腫性、結核性潰瘍、褥瘡性潰瘍、癌性潰瘍等則為深潰瘍。
第一節 復發性口瘡(Recurrent aphthae)
又稱ROU (Recurrent oral ulcers) 或RAU,RAS 。臨床上根據潰瘍大小,深淺及數目不同等表現,分為復發性輕型、口炎型、復發性壞死性粘膜周圍炎(又稱巨型口瘡、腺周型口瘡)。
本病為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見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發病不受年齡限制,從兒童到老年均可發生,以青壯年為多,男女性別差異不大。
病因及發病特點— 本病病因仍不明確。患者發病多有不同誘因。現多認為其發病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許多研究表明ROU發病與機體免疫反應有密切關系,揭示細胞免疫變化在本病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此外,還有遺傳因素、系統性疾病因素、感染因素、環境因素等。
本病主要特點是呈周期性或不定期在口腔粘膜多個部位反復發生限局性潰瘍,有自限性。呈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發病過程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在整個病程中,可以逐步減輕亦可停止發作。但多數是少有緩解而呈加重趨勢,或呈反復波動發作狀態。病情加重主要表現潰瘍數增多,潰瘍面積加大,愈合時間延長,發作部位增多。另一特點是發作間隔期明顯縮短,甚至長期連續發作,此起彼伏。患者疼痛重,影響患者飲食、說話。腺周型口瘡愈合期可長達數月之久。
臨床表現及分型— 分型目前多采用Lehner分型
(1)復發性輕型口瘡(Recurrent minor aphthae):這型最常見,占本病80%。
潰瘍好發于上皮角化較差的區域,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5mm,邊緣清楚整齊,略高起周圍有淺窄紅暈。一般為1至5個,呈淺碟狀基底較平坦,淡黃或灰白色假膜復蓋,灼痛明顯。(黃紅凹痛)患者在潰瘍前期局部一般表現灼痛,局部稍紅充血,繼之出現丘疹,上皮破潰壞死形成潰瘍,逐漸擴展增大。全身癥狀多不明顯。病程1-2周。
(2)復發性口炎型 (皰疹樣) 口瘡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這型特點是潰瘍淺在而數目多,潰瘍大小不等(約l~3mm),以粟粒樣為多,可相互融合。波及口腔粘膜各部位,潰瘍周圍明顯充血且廣泛。
本型約占本病8—10%。一般多無明顯全身癥狀,部分患者可有乏力、發熱,納差、全身不適、自細胞升高等癥狀。本型口瘡應與皰疹性口炎區分。
(3)腺周口瘡:潰瘍呈彈坑狀,深及粘膜下層直至肌層。多單發,疼痛重,愈后留瘢痕。
治療— 局部治療:消炎、止痛、促進愈合。
全身治療:對因治療、減少復發、促進愈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