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概 述 |
第 2 頁:第一節 牙源性囊腫 |
第 3 頁:第二節 非牙源性囊腫 |
第 4 頁:第三節 口腔頜面部軟組織囊腫 |
第一節 牙源性囊腫 (odontogenic cyst)
牙源性囊腫是指牙齒形成器官的上皮或上皮剩余發生的一組囊腫。
它們可以是炎癥性的(如根尖囊腫),也可以是發育性的(如含牙囊腫)。
襯里上皮來源
1. 牙板上皮剩余(Serres上皮剩余)
2. 縮余釉上皮
3. Malassez上皮剩余
牙源性角化囊腫odontogenic keratocyst
又稱始基囊腫,但尚有爭議.較多見.
臨床表現
年齡:10 ~ 29歲,40 ~ 49歲。
性別:男性較女性多見。
部位:下頜第三磨牙區和下頜升支為最常見.
生長方式獨特:
在頜骨內沿阻力小的骨小梁生長.
癥狀:(有隱蔽性)大多數無明顯癥狀,繼發感染后可出現疼痛、腫脹、有膿或液體流出.甚至引起病理性的骨折.
X-線:單囊或多囊型放射透光區,囊腔
邊緣平滑或呈扇形。
病理改變
肉眼:單囊或多囊,囊壁薄.
囊腔內含有黃白色發亮的角化物或干酪樣物質,有時囊液較稀,含淡黃色或血性
液體。
鏡下:①襯里上皮為較薄的、厚度一致的復層扁平上皮,常由5~8層細胞組成,一般無上皮釘突;
②上皮表面呈波浪狀或皺褶狀,表層角化多呈不全角化;
③棘細胞層較薄,常呈細胞內水腫;
④基底細胞層界線清楚,由柱狀或立方狀細胞組成,胞核著色深且遠離基底膜,呈柵欄狀排列;
⑤纖維性囊壁較薄,一般無炎癥,但合并感染時,增厚的囊壁內有大量炎癥細胞浸潤,上皮可發生不規則增生,出現上皮釘突,角化消失;
⑥纖維組織囊壁內有時可見微小的子囊和(或)上皮島。
牙源性角化囊腫的上皮內的增殖細胞數顯著高于含牙囊腫和根尖囊腫
正角化的OKC與典型OKC不同:
1.正角化的OKC上皮表現蔥皮樣表面角化層,粒層明顯,
2.其基底層薄呈扁平狀。
3.其增殖活性低于典型OKC,且術后復發率低。
生物學特性
生長有局部侵襲性
術后有較高的復發傾向
內襯上皮可發生瘤變甚至癌變,可與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征并發。
復發原因
1.囊壁薄、易破碎、手術難以完整摘除,殘余囊壁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2.囊壁內有微小子囊或衛星囊
3.局部侵襲生長,骨小梁之間
4.可能來源于口腔粘膜上皮
5.不全角化的復發率高于正角化
組織來源
1.牙板上皮剩余
2.口腔粘膜,特別是下頜第三磨牙區和下頜升支部鄰近的粘膜上皮。
[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征]
頜骨囊腫—基底細胞痣—肋骨分叉綜合征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較年輕,常有家族史
含牙囊腫 dentigerous cyst
又稱濾泡囊腫,指包含一個未萌牙齒的牙冠并且附著于該牙牙頸部的囊腫。
一、臨床表現
年齡:10 ~39歲
性別:男性較女性多見
部位:下頜第三磨牙區多見
X線檢查為一境界清楚的透光區,內含未萌出牙的牙冠
病理
肉眼:囊壁較薄,內含牙冠,囊壁附著于牙頸部,囊液多黃色
鏡下:
薄,2-5層襯里上皮,無角化,無釘突,類似于縮余釉上皮;
繼發感染:囊壁內有炎細胞.
40%囊腫上皮可發生粘液化生;某些病例可出現區域正角化;囊壁內可有牙源性上皮島。
生物學特性
術后很少復發,預后較好.
組織來源
縮余釉上皮和發育成熟的牙釉質表面之間或縮余釉上皮之間液體聚積而成。
根尖周囊腫
Radicular cyst
概 述
最常見牙源性囊腫
病理形成;常發生于死髓牙的根尖部
殘余囊腫 residual cyst
臨 床 表 現
20-49歲,男性多見;
上頜切牙和尖牙多見
較大囊腫可引起頜骨膨隆,唇頰側骨壁變薄,乒乓球樣感
X線:根尖區一圓形或卵圓形透射區,邊緣整齊,界限清晰,部分周圍有薄層阻射線
病 理
肉眼:
囊腫大小和囊壁厚薄不一;多數囊壁已破裂
鏡下:
上皮無角化,釘突不規則增生、融合成網狀
上皮細胞間水腫、中性粒等浸潤,無連續性
囊壁內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含鐵血黃素和膽固醇晶體。
有時襯里上皮和纖維囊壁內可見透明小體,呈弓形,環狀、發夾狀或棒狀,均質、嗜酸染色。可能為出血的緣故或上皮的產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