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口腔頜面部腫瘤及瘤樣病變
一、血管瘤
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良性腫瘤。臨床上好發于面頸部皮膚、唇、舌等,表現為紫紅色的斑塊,可突出表面。大多數血管瘤如不治療,可持續存在。
(一)毛細血管瘤:
直徑從數毫米到數厘米。位于真皮、粘膜固有層或皮下組織。光鏡下見,腫物無包膜,由大小不等的毛細血管組成。毛細血管由單層內皮細胞襯里。內皮細胞增生,有的尚未形成管腔。
(二)海綿狀血管瘤:
腫瘤呈藍色或紫色,觸之柔軟,低頭時腫瘤因充血而膨大。鏡下腫瘤由無數血竇所組成,血竇由內皮細胞襯里。血竇里可形成血栓,血栓可發生鈣化和/或機化。
(三)蔓狀血管瘤:
腫瘤高起表面呈串珠狀,有波動感。鏡下見腫瘤由扭曲的小動脈和小靜脈構成。
二、牙齦瘤(Epulis)
表現為牙齦局限性齦腫大,常見于牙間組織。腫瘤有蒂或無蒂,表面可發生潰瘍。牙齦瘤有術后復發的趨向。
(一)血管性齦瘤
組織學上見于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血管增多,充血。
(二)纖維性齦瘤
纖維增生明顯,膠原纖維束狀排列。可有鈣化或骨化。
(三)巨細胞性齦瘤
細胞間質中含有多核破骨樣細胞的巨細胞,呈灶狀聚集。
三、鱗狀細胞癌
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可發生于唇、頰、舌、口底、牙齦等部位。表現為無痛性的腫塊、硬結或潰瘍。如繼發感染或侵犯神經,可出現疼痛。腫瘤可出現區域淋巴結轉移。
WHO1997年分型:Ⅰ級:腫瘤中異型性小,核分裂少,角化明顯,細胞間橋可見。
Ⅱ級:腫瘤介于Ⅰ-Ⅲ級之間。
Ⅲ級:腫瘤異型性明顯,核分裂多見,角化少,細胞間橋幾乎沒有。
組織學特征:腫瘤細胞具有鱗狀細胞的特點,有角化,形成角化珠。具有細胞間橋。腫瘤細胞有明顯的異型性,可見核分裂象。腫瘤細胞呈蟹足狀浸潤性生長,與正常組織之間沒有界限。腫瘤的間質中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細胞浸潤和纖維增生。
四、疣狀癌
是鱗狀細胞癌的疣狀變異型,表現為高分化角化上皮和外生性過度生長。腫瘤生長緩慢,局部推進式生長。轉移發生較晚或不轉移。
五、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
皮膚以頭頸接觸日光照射的部位多見;口腔粘膜以腭部和牙齦多見。口腔粘膜表現為色素沉著的斑塊,硬結。生長較快,呈侵襲性發展。腫瘤預后不好,容易出現轉移。侵襲性惡性黑色素瘤病理變化:腫瘤細胞異型性明顯,彌散排列或旋渦狀排列。腫瘤細胞呈多邊形、梭形、圓形或奇異形。胞漿中含有或不含有色素。腫瘤細胞核大、異型性大,有畸形核,或多核瘤巨細胞。核仁突出,核漿比例明顯增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