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gP
廣泛的鄰面附著喪失,侵犯第一磨牙和切牙以外的牙數在三顆以上
有嚴重而快速的附著喪失和牙槽骨破壞
在活躍期牙齦有明顯的炎癥
有時伴有全身癥狀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鵝口瘡”或“雪口”,
1)病因:白色念珠菌感染,加之嬰兒缺乏脊髓過氧化物酶,唾液分泌少,有利于細菌滋生。
2)臨床表現:①新生兒和6個月內的嬰兒最易患此病。嬰幼兒多表現為假膜型。最初受損粘膜充血水腫,隨后表面散在的凝乳狀斑點,并逐漸擴大而相互融合,形成色白微凸的片狀假膜②全身癥狀多不明顯③拒食和啼哭不安等癥狀較為多見
3)治療:哺乳前后用1%-2%碳酸氫鈉擦洗口腔,也可以用0.05%的龍膽紫每日3次涂抹,制菌霉素每2-3小時局部涂布1次,頑固病例采用兩性霉素每日涂布4次,重癥患兒可口服克霉唑;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注意口腔衛生及食具的消毒;母乳喂養者應用碳酸氫鈉清洗乳頭,及時換洗內衣,以消除感染源。
皰疹性口炎——多發生于6歲前的兒童,特別是在出生后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多見。
1)病因:口腔周圍與顏面部皮膚等部位的皰疹主要由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
2)臨床表現:①口腔黏膜散在的有簇集跡象的潰瘍②口唇周圍皮膚出現成簇的小水皰③發 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明顯,全身癥狀往往在口腔損害后逐漸消退④拒食、煩躁不安
3)鑒別診斷:皰疹性咽峽炎(由柯薩奇病毒A4引起,全身反應較輕,病損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部)手足口病(由柯薩奇病毒A16和腸道病毒71引起,會出現皮疹)
4)治療:局部治療—局部涂布1%-5%的5-碘-去氧尿嘧啶核苷的懸浮液;若皰疹已破裂,且范圍比較廣泛時應采用濕敷,可用6-8層紗布浸在復方硼酸液中,取出后覆蓋在病損表面。 全身治療—保證患兒充分休息,體溫升高者給退熱劑,為預防繼發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Riga-Fede病:專指發生于兒童舌腹的創傷性潰瘍。原因:下頜乳中切牙切緣銳利;舌系帶過短,且偏近舌尖。
Bednar潰瘍:嬰兒上腭粘膜較薄,常因吮吸拇指,橡膠乳頭或玩具等摩擦,或在護理嬰兒口腔時用紗布擦洗不當,造成上腭粘膜損傷,稱為Bednar潰瘍
地圖舌(geograhic tongue):是一種淺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癥。病損部位由周邊區和中央區組成,中央區表現為絲狀乳頭萎縮微凹,粘膜充血發紅,表面光滑的剝脫樣紅斑,周邊區表面為絲狀乳頭增殖而形成的白色或黃白色弧形邊緣,且微微隆起。
口角炎
病因:創傷、感染、變態反應、維生素B2缺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