齲病臨床特征和診斷
1. 齲病的病理過程
1)釉質齲:齲病早期,表面層損害極少,在表面層下方表現為顯著脫礦。分為4個區:透明帶(損害進展的前沿),暗帶(透明帶中心部出現再礦化現象),損害體部,相對完整的釉質表面層
2)牙本質齲:錐形損害,基底在釉牙本質界處,尖端指向牙髓。光鏡下分為:壞死區(遭破壞的牙本質小管,混合性口腔菌群,被降解的無結構基質),細菌侵犯層(感染層),脫礦區(深層組織稱為革樣牙本質leathery dentin——硬度似革),硬化層(高礦化區:牙本質小管因管內鈣化而完全閉合,該層滲透性降低,礦化水平增高炒鍋正常牙本質),修復性牙本質(第三期牙本質:增加了牙本質的厚度,使成牙本質細胞遠離損害區)
3)牙骨質齲:淺碟形,常發生在牙齦嚴重退縮,根面自潔作用較差的部位。因牙骨質僅為20-50um厚,一旦發生齲損很快波及牙本質,故稱為根部齲。
4)脫礦和再礦化:釉質的代謝活動遲鈍,但是進行著重要的物理-化學交換反應,如再礦化。脫礦:在酸的作用下,牙中的礦物質發生溶解,鈣和磷酸鹽等無機離子由牙中脫出。再礦化:使鈣、磷和其他礦物離子沉積于正常貨部分脫礦的釉質中或釉質表面的過程。齲損的形成是脫礦和再礦化的連續性動力學反應。
2. 按發病情況和進展速度分類
1)急性齲
(1)多見于兒童或青年人
(2)進展較快,牙髓來不及形成修復性牙本質,或者形成較少,牙髓組織容易受到感染。
(3)淺棕色,質地較軟而且濕潤,又稱濕性齲,易剔除
(4)猛性齲(rampant caries):急性齲的一種類型,其病程進展很快,多數牙在短期內同時患齲,常見于頜面及頸部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也稱放射性齲。另外在一些舍格倫綜合癥患者以及一些有嚴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也可發生。
2)慢性齲
(1)齲壞組織黑褐色,較干硬,又稱干性齲
(2)靜止齲(arrested caries):由于病變環境發生變化,隱蔽部位變得開放,原有致病條件發生了變化,齲病不再繼續進行,但損害仍保持原狀,也是一種慢性齲。
3)繼發齲(名解):齲病治療后,由于充填物邊緣或窩洞周圍牙體組織破裂,形成菌斑滯留區,或修復材料與牙體組織不密合,留有小的縫隙,這些都可能稱為致病條件,產生齲病,稱為繼發齲。
3. 根據牙面解剖形態分:Ⅰ型:窩溝齲;Ⅱ型:平滑面齲(鄰面和近頸緣或近齦緣的牙面)
1)窩溝齲:限指磨牙、前磨牙咬合面、磨牙頰面溝和上頜前牙舌面的齲損。分為V型,U型,I型,IK型,其他
2)平滑面齲:包括鄰面齲(發生于近遠中觸點處的損害),頸部齲(發生于牙頰或舌面的靠近釉牙骨質界)
3)線形釉質齲:主要發生于上頜前牙唇面的新生帶(代表出生前和出生后釉質的界限,市所有乳牙具有的特征),呈新月形。
4)隱匿性齲:好發于磨牙溝裂下方和鄰面。
4. 按病變程度分類:淺齲、中齲、深齲,臨床上最為適用。
5. 診斷方法(顏色,質地,形態)
1)視診:黑褐色,失去光澤的白堊色,腔洞,邊緣嵴變暗的黑暈
2)探診:探針探測時粗糙、鉤拉、插入的感覺;洞底或牙頸部的齲洞是否變軟、酸痛或過敏,有無劇烈探痛;探測齲洞部位、深度、大小、有無穿髓孔;牙線有無變毛或撕斷
3)溫度刺激試驗:對冷熱酸甜刺激敏感甚至酸痛,說明齲深達牙本質,亦可用電活力測定
4)X線:鄰面齲、繼發齲或隱匿齲不易用探針查出;檢查齲洞的深度及其與牙髓腔的關系
5)透照:檢查前牙鄰面洞,暗處為齲損
6. 診斷標準
1)淺齲:
(1)分為窩溝齲、平滑面齲。顏色改變,粗糙、鉤拉感
(2)位于釉質內,患者一般無主觀癥狀,對物理、化學刺激沒有明顯反應
(3)常用常規診斷方法:X線片,利于發現隱蔽部位的齲損
(4)鑒別:釉質鈣化不全(表面光潔,可出現在牙面任何部位),釉質發育不全(釉質表面不同程度額實質性缺陷,硬而光滑,對稱性),氟牙癥(斑釉癥:對稱性,地區流行情況)
2)中齲:
(1)齲洞形成,軟化
(2)冷熱酸甜刺激,冷刺激尤為明顯,去除刺激癥狀立即消除(區別于牙髓炎的自發痛)
3)深齲(特指牙髓尚未感染):
(1)深的齲洞
(2)食物嵌入洞中產生疼痛;冷熱化學刺激痛更為劇烈
(3)牙髓組織的修復性反應,包括修復性牙本質形成,輕度的慢性炎癥反應或血管擴張、成牙本質細胞層紊亂
(4)鑒別可復性牙髓炎,不可復性牙髓炎
深齲 |
可復性牙髓炎 |
不可復性牙髓炎 | |
自發痛 |
- |
- |
+ |
冷熱痛 |
+ |
++ |
++~+++ |
酸甜痛 |
+ |
++ |
++ |
叩痛 |
- |
- |
+ |
痛持續 |
- |
+ |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