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失血性貧血的發病機制
急性大量失血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是血容量急驟減少,動脈血壓降低。早期代償機制是通過心血管動力學的調整及腎上腺素能的刺激作用,使心率加快、心輸血量增加,循環血量重新分配,皮膚、肌肉和脾、腎及胃腸道血管收縮,以保證重要臟器組織以及對缺氧敏感器官如心、肺、肝、腦組織的血液供應。并通過血紅蛋白氧離曲線右移及紅細胞內合成更多的2,3-二磷酸甘油酸,使組織氧釋放增加。該期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血容量不足。由于紅細胞和血漿是按比例丟失,故測定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仍可在正常范圍。2~3天后血容量的恢復主要依靠水、電解質和白蛋白從血管外被動員入血,使血漿容量擴增,血液被稀釋,黏稠度降低,血流加快,有利于組織攝取更多的氧,但另一方面血紅蛋白濃度和血細胞比容不斷下降,出現貧血。急性失血引起組織缺氧,可刺激腎臟產生紅細胞生成素,促進骨髓幼紅細胞增生,急性失血3~6天后幼紅細胞開始增生,7~10天達高峰,骨髓的代償能力取決于骨髓造血功能、紅細胞生成素的反應以及鐵供應是否充沛。
腎周圍炎的概述
腎周圍炎、腎周圍膿腫可由多種致病菌引起,近年來由于廣泛應用廣譜抗生素,血運感染日趨減少,致病菌昔日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轉為大腸埃希桿菌及變形桿菌為主,金黃色葡萄球菌次之。其他致病菌還包括許多革蘭陰性桿菌,如克雷白桿菌、腸桿菌、假單胞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腸球菌和鏈球菌在文獻上也有過報道。某些厭氧菌如梭狀芽孢桿菌、多形桿菌和放線菌也可致病,而且常規細菌培養為陰性。腎周膿腫約25%為混合性感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