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傷后易形成血腫的女性生殖結構是:大陰唇。
2.宮體與宮頸之比,青春期前為1:2,成年婦女為2:1,老年婦女為1:1。
3.妊娠期子宮峽部逐漸伸展變長,妊娠末期可達7~10cm,形成子宮下段,成為軟產道一部分。
4.子宮韌帶
韌帶 |
作用 |
圓韌帶 |
維持子宮呈前傾位置 |
闊韌帶 |
保持子宮位于盆腔中央的位置 |
主韌帶 |
固定宮頸位置,保持子宮不致下垂的主要韌帶 |
宮骶韌帶 |
向后上牽引子宮頸,并與子宮圓韌帶共同維持子宮的前傾前屈位 |
5.雌孕激素對附性器官的作用
拮抗 |
雌激素 |
孕激素 | |
宮頸口 |
使宮頸口松弛、擴張 |
使宮頸口閉合 | |
宮頸黏液 |
量多,稀薄,易拉絲 |
量少、黏稠、不易拉絲 | |
鏡下:“羊齒植物狀” |
鏡下:“成行排列的橢圓體” | ||
子宮內膜 |
使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增殖 |
從增殖期轉化為分泌期 | |
子宮肌 |
促進子宮肌細胞增生和肥大,肌層增厚;增進血運,促使和維持子宮發育;增加子宮平滑肌對縮宮素的敏感性 |
降低子宮平滑肌興奮性及其對縮宮素的敏感性 | |
抑制子宮收縮 | |||
輸卵管 |
促進輸卵管肌層發育,加強輸卵管平滑肌節律性收縮振幅 |
抑制輸卵管平滑肌節律性收縮頻率和振幅 | |
陰道上皮 |
增生、角化、富含糖原 |
加快陰道上皮細胞脫落 | |
乳腺(協同) |
促使乳腺管增殖,乳頭、乳暈著色 |
促進乳腺小葉及腺泡發育 |
6.停經6~8周雙合診檢查子宮峽部極軟,感覺宮頸與宮體之間似不相連,稱為黑加征。
7.推算預產期
EDC(月)=LMP(月)-3(或+9)
EDC(日)=LMP(日)+7
8.骨盆徑線與骨盆測量:
→入口平面
入口徑線 |
測量方式、正常值 |
診斷、影響 |
前后徑 (真結合徑) |
骶恥外徑(18~20cm) 對角徑(12.5~13cm) |
骶恥外徑<18cm 對角徑<11.5cm →確診入口狹窄, 影響胎頭入盆 |
橫徑 |
髂棘間徑(23~26cm) 髂嵴間徑(25~28cm) |
|
斜徑 |
→中骨盆平面
中骨盆徑線 |
測量方式、正常值 |
診斷、影響 |
前后徑 |
||
橫徑 |
坐骨棘間徑(10cm) 坐骨切跡寬度(三橫指) |
坐骨棘間徑<10cm 坐骨切跡寬度<二橫指 →確診中骨盆狹窄 |
→出口平面
出口徑線 |
測量方式 |
診斷、影響 |
前后徑 |
||
橫徑 |
坐骨結節間徑(8.5~9.5) 恥骨弓角度(90度以上) |
坐骨結節間徑<7.5、恥骨弓角度<90° →出口可能狹窄 坐骨結節間徑+后矢狀徑≤15cm →確診出口狹窄 |
后矢狀徑 |
||
前矢狀徑 |
9.異常產褥三大癥狀——發熱、疼痛、異常惡露。
10.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診斷依據
分類 |
診斷依據 |
妊娠期高血壓 |
妊娠20周后出現高血壓 |
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產后12周內恢復正常。 | |
尿蛋白:陰性(-) | |
注意:產后方可確診 | |
子癇前期 |
必要條件——妊娠20周后出現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 |
要么——伴有蛋白尿≥0.3g/24h,或隨機尿蛋白(+) | |
要么——無蛋白尿,但合并下列任何一項者: | |
→血小板減少(血小板<100×109/L) | |
→肝功能損害(血清轉氨酶水平為正常值2倍以上) | |
→腎功能損害(血肌酐水平大于1.1mg/dl或為正常值2倍以上) | |
→肺水腫(心衰征象) | |
→新發生的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或視覺障礙 | |
子癇 |
子癇前期基礎上發生抽搐,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釋 |
11.胎心減速
類型 |
臨床意義 |
早期減速 |
胎頭受壓 |
變異減速 |
臍帶受壓 |
晚期減速 |
胎盤功能減退,胎兒宮內窘迫 |
12.胎盤功能檢查
監測方法 |
異常指標 |
胎動 |
胎動<10次/2小時——提示胎盤功能減退 |
測定孕婦尿中雌三醇 |
定量測定:<10mg/24h 隨意尿測得雌激素/肌酐(E/C)比值<10 ——提示胎盤功能減退 |
測定孕婦血清游離雌三醇值 |
<40mmol/L——提示胎盤功能減退 |
測定孕婦血清胎盤生乳素(HPL) |
<4mg/L,或突然降低50% ——提示胎盤功能減退 |
縮宮素激惹試驗(OCT) |
OCT陽性——提示胎盤功能減退 |
13.正常產程曲線
第一產程(0~10cm) |
潛伏期(規律宮縮至4~6cm) |
初產婦一般不超過20小時,經產婦不超過14小時 |
活躍期(4~6cm開始至宮口開全) |
宮口擴張速度應≥0.5cm/h | |
第二產程(胎兒娩出期) |
初產婦最長不應超過3小時,經產婦不應超過2小時;實施硬膜外麻醉鎮痛者,可在此基礎上延長1小時,即初產婦最長不應超過4小時,經產婦不應超過3小時 | |
第三產程(胎盤娩出期) |
需時:5~15分鐘,不超過30分鐘 |
14.技巧總結
“S=-2以上”——胎頭未入盆、未銜接——未通過入口平面
“S=-1~0”——已入盆、銜接——已經通過入口平面
“S=-1~+1”——胎頭正在通過中骨盆(還沒通過)
“S=+3~+4”——胎頭已通過中骨盆,到達骨盆底
15.異常產程曲線
潛伏期延長 |
初產婦大于20小時,經產婦>14小時,稱潛伏期延長 |
活躍期延長 |
宮頸口擴張速度<0.5cm/h,稱活躍期延長 |
活躍期停滯 |
進入活躍期后,宮口不再擴張達4小時以上 |
第二產程延長 |
初產婦超過3小時(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時以超過4小時為標準)、經產婦超過2小時尚未分娩 |
胎頭下降延緩 |
活躍期晚期及第二產程,胎頭下降速度慢 ——初產婦<1.0cm/h,經產婦<2.0cm/h |
胎頭下降停滯 |
活躍期晚期胎頭停留在原處不下降1小時以上 |
滯產 |
總產程超過24h |
16.枕先露的分娩機制
銜接 |
銜接的胎頭徑線:枕額徑 |
銜接后胎頭最低點:S=-1~0 | |
下降 |
下降過程貫穿分娩全過程 |
俯屈 |
俯屈后:胎頭由枕額徑→枕下前囟徑,以此最小徑線通過產道 |
內旋轉 |
內旋轉:胎頭向前旋轉45º,使胎頭矢狀縫與骨盆前后徑相一致的動作 |
仰伸 |
胎頭枕骨下部下降達恥骨聯合下緣時 |
以恥骨弓為支點:頂→額→鼻→口→頦相繼娩出 | |
復位及 |
胎頭娩出后,為使胎頭與胎肩恢復正常關系,胎頭枕部再向左旋轉45°稱為復位 |
外旋轉 |
胎肩在盆腔內繼續下降,右肩向前向中線旋轉45°時,胎兒雙肩徑轉成與骨盆出口前后徑相一致的方向,胎頭枕部需在外繼續向左旋轉45°;以保持胎頭與胎肩的垂直關系,稱為外旋轉 |
胎兒 |
胎頭完成外旋轉后,胎兒雙肩相繼娩出,胎體及胎兒下肢隨之取側位順利娩出 |
娩出 |
17.四種流產基本類型及其特點
類型 |
先兆流產 |
難免流產 |
不全流產 |
完全流產 |
流血 |
少 |
增多 |
多 |
少→無 |
腹痛 |
輕 |
加重 |
減輕 |
無 |
組織排出 |
無 |
無 |
常有(部分) |
有(完全) |
宮口 |
閉 |
擴張 |
擴張或組織堵塞 |
閉 |
子宮大小 |
與孕周相符 |
與孕周相符或略小 |
小于孕周 |
正常或略大 |
B超 |
胚胎存活 |
胚胎死亡 |
殘留組織 |
正常宮腔 |
hCG |
+滴度高 |
+滴度低 |
+滴度低 |
–/+滴度低 |
處理 |
可保胎 |
盡早刮宮 |
立即刮宮 |
不必處理 |
18.分娩期并發癥
產后出血 |
羊水栓塞 |
子宮破裂 |
臍帶先露 /臍帶脫垂 | ||
病因 或 誘因 |
宮縮乏力 胎盤因素 軟產道裂傷 凝血機制障礙 |
過強宮縮、胎膜早破、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剖宮產等 |
宮縮強、 無梗阻 不破裂 |
頭盆不稱、 胎位異常 | |
臨床 表現 |
胎兒娩出后24h內出血量超過500(剖宮產術中失血量超過1000ml) |
典型:低氧血癥、低血壓(血壓與失血量不符合)、凝血功能障礙 |
病理性縮復環 下腹部壓痛 排尿困難 血尿 |
胎動、宮縮后——胎心率突然下降 改變體位、上推胎先露及抬高臀部后——胎心迅速恢復→臍帶先露 陰道檢查觸及條索狀物 →臍帶脫垂 | |
處理 |
對因處理 |
抗休克同時立即終止妊娠 出現凝血功能障礙時,快速子宮切除 |
抑制宮縮 立即剖宮產 |
臀高頭低、上推胎先露 →立即剖宮產 |
19.宮縮乏力
協調性宮縮乏力 (低張性) |
不協調性宮縮乏力 (高張性) | |
原因 |
頭盆不稱、胎位異常 →多為繼發性 |
初產婦年齡過大、過小 →多為原發 |
特點 |
宮縮持續時間短、 間歇時間長 |
極性倒置, 子宮下段持續性收縮 |
臨床表現 |
宮縮高峰時手壓宮底有凹陷 |
持續性下腹痛,拒按,胎位不清,產婦煩躁,呼叫 |
對母兒的影響 |
宮腔內壓力低, 對母兒影響小 |
宮腔內壓力高,易發生窘迫 |
對產程的影響 |
活躍期和第二產程延長 |
潛伏期延長 |
處理 |
無梗阻的前提下,增強子宮收縮—— ①人工破膜:宮口≥3cm ②縮宮素靜滴:宮口≥3cm ③地西泮靜推:宮頸有水腫,宮口擴張慢 |
協調宮縮,恢復正常極性,禁用縮宮素 ①哌替啶:100mg肌注; ②嗎啡:10~15mg肌注; ③地西泮:10mg靜推 若未糾正→剖宮產 |
20.功血相關知識
無排卵性功血 (最多見) |
有排卵性功血 | ||
黃體功能不全 |
子宮內膜不規則剝脫(黃體萎縮不全) | ||
好發人群 |
“一老一少” 絕經過渡期、青春期 |
生育期 |
生育期 |
臨床表現 |
來了不走 走了不來 子宮不規則出血 月經失去周期性 |
黃體早死、月經早來 周期縮短、月經頻發 不易受孕、容易流產 |
黃體該死不死 月經來了不走 周期正常、經期延長 |
輔助檢查 |
1.基礎體溫單相 2.經前診斷性刮宮:為增生期子宮內膜 |
1.基礎體溫雙向 →高溫相持續時間短 2.經前診斷性刮宮: 分泌期內膜,但分泌反應不良 |
1.基礎體溫雙向 →高溫相下降緩慢 2.月經第5~6天刮宮:仍可見分泌內膜,或呈混合內膜 |
21.閉經診斷步驟
第一步:孕激素試驗:陽性→Ⅰ度閉經;
陰性→雌、孕激素序貫試驗
第二步:雌、孕激素序貫試驗:陰性→子宮性閉經;
陽性→Ⅱ度閉經;
第三步:FSH、LH水平測定:升高→卵巢性閉經;
不升高→垂體興奮試驗;
第四步:垂體興奮試驗:陰性→垂體性閉經;
陽性→下丘腦性閉經。
22.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子宮內膜癥對比記憶
子宮內膜異位癥 |
子宮內膜腺肌癥 | |
癥狀 |
痛經 |
痛經,有子宮手術史 |
體征 |
盆腔內、附件區—— 觸痛性包塊兒、結節 卵巢最常見 |
子宮——增大、變硬 |
輔助檢查 |
腹腔鏡 |
B超肌層有不規則回聲區 |
23.絨癌、侵蝕性葡萄胎、葡萄胎的鑒別
葡萄胎 |
侵蝕性葡萄胎 |
絨毛膜癌 | |
妊娠史 |
無 |
葡萄胎 |
各種妊娠 |
潛伏期 |
無 |
6個月以內 |
12個月以上 |
絨毛 |
有 |
有 |
無 |
滋養細胞增生 |
輕→重 |
輕→重,成團 |
重,成團 |
浸潤深度 |
蛻膜層 |
肌層 |
肌層 |
轉移 |
無 |
有 |
有 |
24.妊娠期糖尿病(GDM)的診斷。
(1)妊娠24~28周空腹血糖檢查:
≥5.1mmol/L者——直接診斷為GDM——不必再做75gOGTT
4.4mmol/L~5.1mmol/L者——可疑——做75gOGTT
≤4.4mmol/L者——正常——可暫不行75gOGTT
(2)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檢查
空腹≤5.1mmol/L、1小時≤10.0mmol/L、2小時≤8.5mmol/L
——有一個超過正常值即可診斷GDM。
25.陰道炎總結
滴蟲陰道炎 |
假絲酵母菌病 |
老年性陰道炎(助理不要求) |
細菌性陰道病 | ||
病因 |
陰道毛滴蟲 |
假絲酵母菌 |
雌激素下降,陰道自凈能力下降 |
菌群失調: 乳桿菌減少,厭氧菌繁殖 | |
陰道內 環境 |
pH5.2~6.6 |
pH4.0~4.7 |
pH增高 |
pH5.0~5.5 | |
傳播 途徑 |
直接和間 接傳染 |
自身直接及間接 |
自身傳染 |
自身傳染 | |
臨床 表現 |
白帶量多,稀薄泡沫狀及外陰瘙癢 |
外陰瘙癢灼痛、白帶呈白色凝乳塊狀或豆渣樣 |
白帶稀薄淡黃色或血樣膿性、瘙癢 |
白帶灰白均質稀薄、魚腥臭味、癢 | |
陰道 黏膜 |
紅腫、出血點草莓狀外觀 |
有白色膜狀物 擦除后見黏膜 紅腫糜爛或潰瘍 |
陰道萎縮狀 充血、出血點 |
陰道黏膜無充血 | |
實驗 室檢查 |
懸滴法 |
懸滴法 |
懸滴法 |
胺臭味試驗陽性、線索細胞 | |
防治 |
酸性溶液沖洗,陰道甲硝唑全身局部同時用藥。夫妻同治 |
堿性溶液沖洗, 祛除易感因素 抗真菌藥 |
酸性溶液洗, 小劑量雌激素甲硝唑、氧氟沙星陰道給藥 |
酸性溶液沖洗,甲硝唑全身局部同時用藥 |
26.女性生殖系統三大惡性腫瘤
宮頸癌 |
內膜癌 |
卵巢腫瘤 | |
原因 |
宮頸長期受刺激、HPV |
雌激素高度影響 |
卵巢持續排卵 |
轉移途徑 |
直接蔓延 |
直接蔓延 |
直接蔓延、腹腔種植播散 |
臨床表現 |
接觸性出血 |
絕經后陰道流血 |
腹部包塊、腹水;蒂扭轉 |
輔助檢查 |
篩查:宮頸刮片(TCT)——脫落細胞學檢查; 陽性結果:LSIL/HSIL 確診:活檢 |
分段診刮 |
腫瘤標志物:上皮癌(CA125)、內胚竇瘤(AFP)、顆粒細胞瘤和卵泡膜細胞瘤(E) 腹水找瘤細胞; 腹腔鏡活檢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