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責編:majingjing_123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學歷| 高考 中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外語| 四六級 職稱英語 商務英語 公共英語 資格| 公務員 報關員 銀行 證券 司法 導游 教師 計算機| 等考 軟考
工程|一建 二建 造價師 監理師 咨詢師 安全師 結構師 估價師 造價員 會計| 會計證 會計職稱 注會 經濟師 稅務師 醫學| 衛生資格 醫師 藥師 [更多]
第六節 識別、評估和應對企業面對的匯率風險(掌握)
一、匯率風險概述
(一)匯率風險的定義
匯率風險是預期以外的匯率變動對企業價值的影響。還可定義為(由未進行套期的敞口導致)企業現金流量、資產和負債、凈利潤以及因匯率變動導致的股票市值(例如中華會計網校在美國上市,如果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發生波動,就會造成以人民幣表示的市值發生變化)的可能的直接損失或間接損失。
(二)匯率風險的類型(掌握)
交易風險、外幣折算風險和經濟風險。
交易風險 | 通過利潤表影響一個企業的盈利能力,它來源于企業的日常交易,即商品或服務的買賣。 | 例如,某公司于12月1日購入一種澳大利亞生產的設備,開具的發票面值為70000澳元,付款期限為1月底。由于12月1日的即期匯率是1澳元對7元人民幣,這批產品以人民幣490000入賬。 ●如果人民幣相對于澳元走弱,在1月底匯率變成1澳元對7.2元人民幣,那么公司將要花費人民幣504000元才能兌換足以結清發票的澳元,這就意味著多支出人民幣14000元。 ●如果人民幣相對于澳元走強,在1月底匯率變成1澳元對6.8元人民幣,那么公司將要花費人民幣476000元就可以結清發票的澳元,這就意味著少支出人民幣14000元。 |
外幣折算風險 | 是指對財務報表,尤其是資產負債表的資產和負債進行會計折算時產生的波動。 由交易(功能)貨幣折算成報告(記賬)貨幣。 會影響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 |
例如,一家英國公司在1英鎊對10克朗(丹麥貨幣單位)時借入1000萬克朗。當時如果將這筆借款計入資產負債表,則應按100萬英鎊入賬。不過第二年,英鎊下跌至1英鎊對8克朗,這筆借款現在折合125萬英鎊。很明顯,公司年末賬簿上將顯示虧損25萬英鎊。但是,如果不予償還,這筆借款在下一年或幾年后可能“扭虧為盈”,虧損也可能減少或者增加。 ●折算風險只是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賬面價值的波動,并不影響現金流量。 ●但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形象可能因指標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例如教材列舉的情況:會影響歸屬于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杠桿比率過高,可能導致銀行按照借款協議條款直接對貸款收取較高的利息或由于公司信用評級降低而間接按高利率收取利息。 ●如果資金管理部門的目標是使股東財富最大化,則需要對這一風險加以管理。 |
經濟風險 | 經濟風險是指由于未預料的匯率變化導致企業未來的純收益發生變化的外匯風險。 戰略或經濟風險影響一個企業在匯率變化時的競爭地位。 不會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但影響利潤表。 風險的大小取決于匯率變化對企業產品的未來價格、銷售量以及成本的影響程度。 |
例如,當一國貨幣貶值時,對出口商來說,一方面因為出口商品外幣價格下降,有可能刺激出口,使其出口額增加而獲益;另一方面,如果出口商進行生產所使用的原材料為進口品,因本幣貶值,會提高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原料的價格,企業的生產成本會增加。材料進口與產品出口對于匯率波動來講處于相反的方向運動,但大量的進口原材料和大量的產品出口更加深了企業現金流量對于匯率波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可能導致經濟風險的事件包括 ●企業決定從外國購入資源,比方說在意大利購買設備,目的是為中國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該公司的成本是以歐元計價,而預期收入是以人民幣計價。一旦人民幣相對于歐元走弱,那么,從運營成本來看,這并不劃算。 ●企業堅持僅以本國貨幣進行交易,以避免折算風險,但是這樣可能導致供貨商和客戶更愿意與競爭對手交易的風險。 ●企業為在某國(比如,英國)啟動一項營銷活動投入資金,目的是提供產品或服務,并在隨后的幾個月中與當地的生產商競爭。一旦人民幣相對于英鎊走強,那么,適當的英鎊價格折合成人民幣后,可能無法收回投資。 |
外幣折算風險例子
(三)影響匯率的因素(理解)
影響匯率的因素包括外幣供給、利率平價、購買力平價、費雪效應和預期理論。
1.外幣供給:貨幣的現貨與遠期合約都主要取決于外匯市場的供給和需求。
●供應大于需求:外幣貶值、本幣升值
●供應小于需求:外幣升值、本幣貶值
外幣的供應和需求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與其它國家相比的本國通貨膨脹率 | 如果通貨膨脹率高,成本上升,帶動該國出口減少,外匯收入量降低,則該國貨幣貶值。 |
與其它國家相比的利率 | 利率高低,會影響一國金融資產的吸引力。一國利率的上升,會使該國的金融資產對本國和外國的投資者來說更有吸引力,從而導致資本內流,貨幣升值。 |
國際收支 | 國際收支通俗的講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與別的國家之間發生的經濟來往。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即外匯收入大于外匯支出,通俗地講即賣的多買的少,掙的外匯多,則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如果為逆差,即外匯收入小于外匯支出,通俗理解為賣的少買的多,外匯減少,則該國貨幣匯率下降。 |
外匯市場參與者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 如果對經濟前景比較看好,說明經濟增長快,或者換句話說就是投資收益高,這些參與者會大量買入本國貨幣,導致對本國貨幣需大于供,所以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上漲。 |
投機行為 | 根據對市場的判斷,把握機會,利用市場出現的價差進行買賣從中獲得利潤的交易行為。當市場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可能貶值時,由于投機、避險心理,他們會大量拋售這種貨幣,導致該貨幣貶值;當市場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可能升值時,他們會大量買進這種貨幣,導致該貨幣升值。 |
政府干預匯率的政策 | 中央銀行。比如直接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或本國貨幣,或者調整國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例如2011年日本地震后,日元迅速走強,七國集團(G7)對日元匯率采取聯合干預,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地幫助日本抑制日元走強并降低了威脅該國經濟復蘇的風險。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