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鎮化與鄉村建設的關系
城鎮化和鄉村建設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本質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城鎮 化大戰略的一個重要補充或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前中國農民收入增長乏力、國內需求不旺的形勢下,加快農村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的進程, 對于啟動農村市場,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鄉村工業和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轉變農民生活方 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一,農村城市化可以啟動農村市場,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拉動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投資 需求,有效克服農民收入徘徊和停滯的局面,解決需求嚴重不足問題。
第二,城鎮化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緩解了農村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 的矛盾,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
第三,農村城鎮化推動鄉村農業和工業發展,拓展農業產業鏈前后發展的空間,為孕育和培植大 批龍頭企業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創造了條件,成為農業產業化向深層次發展的載體。
第四,農村城市化對農村和城市來講是一個“雙贏”格局。一方面,農業效率和農民收入得到了提 高;另一方面,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投資、消費、就業都將得到一定改善。
第五,農村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城鄉隔絕的格局,使農民既發生職業轉換,也實現地域轉移,轉變了 農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五、城鎮化和鄉村建設互動的紐帶
(一)制度紐帶:統籌城鄉政策
我國正在積極推進的農村稅費改革,鄉鎮機構改革,農村醫療、保險及教育改革等各項制度改革 實際上是在“多予少取放活”六字方針下的統籌城鄉政策,改革的目標是要將城鄉置于同一制度框架 下,讓城市和農村獲得均等的發展機會。
(二)空間紐帶:大城市郊區、小城鎮
它們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城鄉文化交融過渡地帶,是城鄉產業的對接地區,是城鄉各 類要素市場聯系較為緊密的地方。城市產業梯度轉移、城市基礎設施延伸、城市公共服務的擴散等首 先發生在城市郊區及小城鎮。城鄉互動在這里表現得最為突出。
(三)產業紐帶: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
它以農產品為原料,生產出的產品銷往城市或者成為城市制造業的初級加工品,以產業鏈的方式 將工業和農業連接起來,在這個連接渠道內,城市工業企業的生產管理方式很容易向農村滲透,城鄉 間資本的流動也更為暢通。
(四)文化紐帶:農民工
我國目前近1億兩棲棲身的農民工奔走于城市與鄉村建設之間,他們大多是在家無地可種或不 夠種,在城市從事臟、苦、累和危險的工作,卻不能享受正常的醫療、教育和保險服務,處于兩難困境中 的他們極易成為不穩定因素,迫使國家做出積極的應對,解決辦法有兩個方向:一是降低融入城市的 門檻,擴大城市的容納力,讓部分人長期穩定地留在城市;二是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吸引他們回 鄉創業,建設鄉村建設。在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之前這批流動的農民工將會長期存在。事實上,農民 工的頻繁流動無形中架起了城鄉間觀念、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碰撞和交融的橋梁,他們既是城市文 明在農村的傳播者,又是城市了解和接納農村文化的現實素材。
加強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建設
一、農村環境保護建設的必要性
(一)農村環境形勢嚴峻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經過多年努力,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 但是,我國農村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 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危及農村飲水安全和農產品安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政 策、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一些農村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害農民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重要因素,制 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村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和城鄉統 籌,把農村環境保護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以及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結合起來,切實抓好源頭控制、過程管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著力推進環境友好 型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環境安全保障。
(三)農村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突出重點。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飲用水水質衛生安全、農村改廁和糞 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農村地區工業污染防治、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 防治、土壤污染治理、農村自然生態保護。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各地實際,按照東中西部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采取不同的農村環境保護對策和措施。
3.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加強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以技 術創新促進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積極創新農村環境管理政策,優化整合各類資金,建立政府、企業、 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
4.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發揮各級政府主導作用,落實政府保護農村環境的責任。維護農民環境 權益,加強農民環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民及社會力量參與、支持農村環境 保護。
(四)農村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
到2010年,農村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有所控制,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國 土壤污染與農業污染源狀況,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進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與高效、低 毒、低殘留農藥使用率提高10%以上,農村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的資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 水的處理率均提高10%以上;農村改水、改廁工作順利推進,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5%,嚴重的 農村環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態示范創建活 動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得到加強,公眾環保意識提高,農民生活與生產環境有所改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