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加劇的勢頭得到遏制,農村 環境監管能力和公眾環保意識明顯提高,農村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要重點解決我國農村突出的環境間題
(一)切實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水質改善
把保障飲用水水質作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配合《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 規劃》的實施,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的環境保護和水質監測與管理,根據農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 取不同的飲用水水源保護措施。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應建立水源保護區,加強監測和監管,堅決依法取 締保護區內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保護區。要把水源保護區與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和生 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結合起來,明確保護目標和管理責任,切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加強分散供水水源 周邊環境保護和監測,及時掌握農村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防止水源污染事故發生。制訂飲用水水源 保護區應急預案,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大力加強農村地下水資源保護工作,開展地下 水污染調查和監測,開展地下水水功能區劃,制訂保護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加強農村飲 用水水質衛生監測、評估,掌握水質狀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農村生活飲用水達到衛生標準。
(二)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染治理
因地制宜開展農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進縣域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的統一規劃、統一建 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小城鎮和規模較大村莊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周邊村鎮的污水可納入城 市污水收集管網,對居住比較分散、經濟條件較差村莊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 方式進行處理。逐步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方式,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加強糞 便的無害化處理,按照國家農村戶廁衛生標準,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把農村污染治理和廢棄物資源 化利用同發展清潔能源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綜合利用作物秸稈,推廣“豬一沼一果”、 “四位(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一體”等能源生態模式,推行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氣化、秸稈 發電等措施,逐步改善農村能源結構。
(三)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
加強對農村工業企業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防 治農村地區工業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地區轉移、污染嚴重的企業向西部和落后農村地區轉移。嚴 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淘汰污染嚴重和落后的生產項目、工藝、設備,防止“十五小”和“新 五小”等企業在農村地區死灰復燃。
(四)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
大力推進健康養殖,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科學劃定畜禽飼養區域,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 民生活環境。鼓勵建設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和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等 綜合利用方式,重點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對不能達 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等措施。開展水產養殖污染調查,根據水體承載能力,確定 水產養殖方式,控制水庫、湖泊網箱養殖規模。加強水產養殖污染的監管,禁止在一級飲用水水源保 護區內從事網箱、圍欄養殖;禁止向庫區及其支流水體投放化肥和動物性飼料。
(五)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綜合采取技術、工程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在做好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礎上,著力提高 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測能力。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在糧食主產區和重 點流域要盡快普及。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 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與布局優化,在高污染風險區優先種植需 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
(六)積極防治農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查清土壤污染現狀,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試點,研究建立適合我國國 情的土壤環境質量監管體系。加強對主要農產品產地、污灌區、工礦廢棄地等區域的土壤污染監測和 修復示范。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確保農產 品質量安全。
(七)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
以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為重點,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農村生態環境。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 并重,加強對礦產、水力、旅游等資源開發活動的監管,努力遏制新的人為生態破壞。重視自然恢復, 保護天然植被,加強村莊綠化、庭院綠化、通道綠化、農田防護林建設和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水土 保持生態建設,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強海洋和內陸水域生態系統的保護,逐步恢復農村地區 水體的生態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外來有害入侵物種、轉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環境安全管 理,嚴格控制外來物種在農村的引進與推廣,保護農村地區生物多樣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