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己,注定會有大作為
“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化示范區,為全國、江蘇的現代化建設探索新路。”這是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人間天堂”蘇州,給自身定制的“率先”新坐標。率先現代化無疑令人振奮,那么,為什么是蘇州?
為中國決策者提供“制高點”
蘇州,從來是歷史的主角之一。“江南雄州”、“蘇湖熟,天下足”、“衣被天下”……上溯唐宋,下延明清,蘇州的輝煌曾歷經千年。如今,蘇州以現代化的率先謀劃再次站上時代潮頭。
“像昆山這樣的地方,包括蘇州,現代化應該是一個可以去勾畫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時曾提出殷切希望。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這片充滿活力、屢創神奇的土地,似乎總能為中國的決策者提供謀篇布局的制高點。
“現在,蘇州市工農業總產值人均接近800美元……在這樣的水平上,下面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吃穿用、住房、就業……”早在1983年2月,到蘇州考察后的鄧小平就對此由衷感慨。蘇州活躍的集體經濟和對“翻兩番”的強烈信心,為小平同志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提供了重要實踐依據。
從由農轉工的“蘇南模式”,到由內轉外的“開放樣板”,再到全面小康的“現實模樣”,蘇州人在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交出靚麗的成績單。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現代化建設中繼續走在前列,為全國改革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今年4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印發《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作為蘇南發展的“領頭羊”,蘇州又一次找準新的歷史方位。
“我們責無旁貸地走在最前列,滿懷信心地當好現代化的排頭兵。”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對半月談記者說,蘇州將為全國開路,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
蘇州為什么能
對蘇州而言,基本實現現代化已不再遙遠:2020年人均GDP達到18萬元;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7.5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8萬元;城市化率 75%以上……“這些年取得的成績和積累的經驗,讓今天的蘇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接近偉大的夢想。”原蘇州市委書記王敏生說。
2005年底,蘇州宣布率先達到江蘇省設立的全面小康社會指標。然而,蘇州并不滿足于此。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是基礎。數據顯示,蘇州去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萬億元,緊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之后,在同類城市中位列第一。
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超過2.6%,超出國際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標準。昆山、張家港、常熟、太倉等蘇州所轄的縣級市,穩居全國十強縣前列,蘇州境內還有12個國家級開發區,這在全國絕無僅有。
基本實現現代化,更要看百姓的感受。去年,蘇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8萬元和2萬元,同比增幅均超過14%。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去年,蘇州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3:1,是全國差距最小的地級市。在這里,農民和市民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蘇州市人社局副局長周文蓉介紹,2012年蘇州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導標準提高至570元,實現了低保、養老、醫療三大保障城鄉并軌。其中,醫療保障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如今,漫步蘇州城鄉,“宜居新蘇州、創業新天堂、幸福新家園”的模樣已然顯現。
敢想、敢干,還得能干
蘇州,一直是個心頭有高度的地方。據《蘇州全國之最》中記載,蘇州在清末之前曾創造了548項全國第一。歷史的高峰為今日的蘇州樹立了標桿。身處長三角、臨近大上海,蘇州人充分利用地緣優勢,自加壓力與時間賽跑、與機會賽跑,練就了一身攻堅克難的好本領。
蘇州市市長周乃翔介紹,改革開放35年來,蘇州創造了一系列“管用”的經驗,最可貴的是“三大法寶”,即“昆山之路”、“張家港精神”和“園區經驗”,以及在此基礎上凝煉而成的蘇州精神:崇文、融合、創新、致遠。這些都是蘇州邁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最有力保障。
有了精神的滋養,蘇州人敢想、敢干,并且能干:當很多地方擔心集體辦企業是資本主義的尾巴時,蘇州的鄉鎮企業已經占據半壁江山;國家不給政策,昆山人自己掏錢辦開發區;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剛發表,張家港人早已聽得“春潮”謀劃發展;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19年不間斷向新加坡學習,成為中國向世界取經的“經典之作”。
如今,一路“率先”的蘇州人已再次鉚足干勁,踏上現代化新征程!
與歷史上的高峰比,與世界發達地區比,甚至與國內一些城市的優勢比,站在基本實現現代化關口的蘇州仍存諸多不足。而時刻保持清醒并善于揭短的地區,注定會有更大作為、更高夢想。
從文化地標審視蘇州
歷史給蘇州留下了昆曲、評彈、蘇繡等至今流傳的文化符號,而今天的蘇州能給未來留下什么樣的文化積淀呢?
面對發問,蘇州人沒有回避,他們認為,從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角度看,“文化蘇州”的潛力還很大。蘇州文廣新局副局長謝芳坦言,盡管今天的文化形態不能簡單與歷史類比,但就文化符號而言,今天的蘇州并未走出歷史的峰值。
在波瀾壯闊的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復興的夢想中,蘇州以特有的毅力堅守“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同時也有一份糾結:拿什么越過歷史的文化高峰?當然,這高峰不只是文化,還包括創新能力、雄才大略、深厚底蘊等。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走進蘇州的大街小巷、閣樓民居,時常會看到一幅鑲嵌在畫框里的《姑蘇繁華圖》。清代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揚的這幅長長畫卷,記錄著200多年前的繁華。
然而,繁華決不能止步于往昔。今日的蘇州正在集體審視著曾經的榮光,也在構思著未來的城鄉文明高地。蘇州的現代化,一定不能忘記文化蘇州在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獨特地位和責任,要創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蘇州氣派、中國氣派和現代氣派的文化,一定要為子孫后代增添更多或悠遠清新或蕩氣回腸的底色!
“人間天堂”的生態之憂
“吳門煙雨色迷蒙,小橋凝碧水悠悠”,純凈的江南水鄉曾光彩奪目,但如今的蘇州生態透支得太厲害了。“沒有良好的生態,就算不上人間天堂!”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鄭重地說。
憂慮來自現實的挑戰。一眼望去,不是樓房,就是廠房,這是蘇州現在給人的直觀印象。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速城市化、工業化,“魚米之鄉”的生態系統遭受了全方位沖擊。“蘇州發展快,但依然沒有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魔咒。”一些學者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蘇州人認這個賬,特別是越接近復興目標時,越對生態欠賬持有一份愧疚。2013年的這個秋冬之際,蘇州的霧霾天氣與去年同期比有所增加。這對于以江南水鄉自傲的蘇州人而言,是揮之不去的刺痛。
發展與生態的沖突,是富足的蘇州必須直面的困局。而走出新的天地,必然是一場考驗智慧與良心的斗爭。
后工業化時期的“結構之痛”
其實,無論是文明文化的復興與融合,還是生態的沖突,都與蘇州發展結構中的隱患密切相關。作為全國第六大城市經濟體,經濟指標的繁榮無疑是現代蘇州一張亮麗的名片。但在顯性經濟成就的背后,蘇州同一些發達城市一樣無可避免地正經歷著結構性矛盾之痛。
10年前,一場關于蘇州發展模式“只長骨頭不長肉”的輿論交鋒,讓蘇州人在不太服氣中緊鎖眉頭。作為一個外貿依存度一度達到280%,進出口總額曾連續16年年均增長超過50%的地區,蘇州暢享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增長快感。但是,一個高度外向化的地區,必然存在受制于外部環境的風險。
這個風險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暴露無遺。“過去接待外商應接不暇,西服天天穿在身上,而現在一周穿不上幾回。”蘇州市商務局副局長王志明真切感受到大環境的變化。
2005年,蘇州率先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標時,也總結了自己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在經濟結構中外資一支獨大,在產業結構中制造業一支獨大,在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一支獨大。
目前看來,蘇州應對金融危機的成績是出色的,結構之痛也讓蘇州不再止步于“世界工廠”、“蘇州制造”,開始更加專注可持續、內生型發展,向“世界辦公室”和“蘇州創造”轉型升級。但是,服務業仍然是嚴重制約蘇州發展的短板。且不說很難達到發達國家服務業占比70%的水平,即使寫入蘇州十二五規劃的服務業占比48%的目標,實現起來也還相當艱巨。
另一方面,轉型升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人為本”,現代化的根本價值取向離不開人的現代化。在統計經濟社會發展數據的人均量時,蘇州總有一個頗費思量的分母:是按戶籍人口?還是按常住人口?還是按總人口?
不同的分母,意味著有不同的追趕目標。而對于600多萬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新蘇州人而言,如何讓他們與蘇州本地人一起,邁向富裕文明的現代化生活狀態,也是蘇州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中繞不開的課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