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擠水” 我們需要“實實在在”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日前曾指出,中國經濟存在三類“水分”:外延式、內涵式和生態破壞。他認為,從專業角度上看,表現為瞎編數據的“人造水分”已經大規模減少,中國經濟增長的水分,主要不是指統計數據的水分。
增長的外延式水分,是指未形成現實生產能力、或者雖然形成產能但卻是過剩產能的投資,即不能形成有效供應的投資。“如果投資不能順利地形成生產能力,變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如果生產出的東西形成積壓賣不出去,而且是在大量人群收入水平未能提高,從而消費力不足的同時出現產能過剩和產品積壓,與這兩種狀況對應的經濟增長便是‘水分’。”李揚說。
增長的內涵水分,則是指無效率或低效率的損失,即以過多的投入而不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帶來經濟增長。“在發展生產和各項事業過程中,比較多地強調投入甚至不計成本地投入,強調增加貸款、減免稅收、‘給政策’等等,但很少顧及產出,更很少考量投入和產出的關系。”李揚表示。
生態破壞的水分,是指扣除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
那么怎樣去除經濟增長中的這些水分?目前來看,至少有兩大行動已經展開。
首先,去除非正常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黨的十八大后,中央要求改進作風,會議不擺放花草,導致一些花卉市場的消費大幅下滑。此外,高級煙、高級酒和高級賓館的消費也受到沖擊。在一些大城市,高檔飯店的接待量下滑了50%。
汪德華指出,這些非正常高消費消失后,短期內經濟增長會受到一些影響,但如果政府能把限制三公消費省下的錢投向民生,讓百姓更放心地花錢,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會更大、更健康。
其次,防止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今年開年以來,嚴重的水污染、霧霾現象,威脅著居民身體健康和交通出行。修復被破壞的環境,無疑要付出巨大代價。李揚的研究顯示,如果扣除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我國的真實經濟增速僅有5%左右。這意味著,至少4個百分點的增長是無效的。
對此,十八大已提出“五位一體”的方針,與以往相比增加了生態文明。今年作為十八大后的第一年,各地將努力實施“美麗中國”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