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進入政法干警面試的考生來說,能否在最后時刻成功上"岸",踏進政法干警隊伍,并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政法干警,面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順利通關是所有考生的愿望,而想要通關還需要對政法干警面試整體備考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知。下面總結出面試中必須注意的盲點、需要關注的熱點,供考生參考,引領考生正確認知面試、認知自己。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要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四川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立為全省“三大發展戰略”之一。作為成渝經濟區的“雙核”之一和四川省省會城市,成都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城市發展的核心位置,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引領帶動成渝經濟區和全省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貢獻力量。
樹立全球視野,突出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
當前,以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這將帶來人類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和世界產業體系的重新洗牌。無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將科技創新作為決定未來全球分工角色的核心因素,展開了一場搶占技術鏈和產業鏈制高點的爭奪戰。對成都來說,這是挑戰也是機遇。從自身發展動力看,成都已經進入資源要素的“緊約束”時代,面對承載能力受限和生產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以擴大要素投入為主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同時,受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南亞、東南亞國家引資能力上升的多重影響,“外生型”增長動力有可能逐漸減弱。我們必須站在參與全球競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重視和推進科技創新,突出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努力把成都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研發和高新技術產業名城。
抓好關鍵環節,增強科技創新的實際成效
當前,圍繞科技創新的競爭異常激烈。成都一定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著力增強科技創新的實效性,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創新發展之路。
引導創新路徑,增強科技創新的戰略針對性。面試專家指出,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大數據、物聯網、干細胞等新興產業領域繪制更多技術路線圖,根據技術創新路線來明確產業發展路線,并幫助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找準科技創新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避免跌入“技術陷阱”。
培育創新主體,壯大科技創新的主體隊伍。面試專家指出,總的思路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做強企業這個主體,大力發展綜合優勢明顯的大型龍頭企業,加快培育一批“小巨人”和“成長型”創新企業。激活科研院所這個骨干,積極深化體制改革,探索適應市場化方向的管理運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夯實高校這個基礎,推動高校緊扣重點產業開展創新活動,鼓勵企業與知名高校“攀親結緣”,推進產學研相結合,及時把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實用產業技術。
優化創新方式,提高科技創新的綜合效益。專家指出,立足自身的技術和產業基礎,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相對優勢領域,著力加強原始創新,加快掌握一批關鍵技術。把握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發展的趨勢,整合現有技術資源,在機械、建材、食品、節能環保等領域大力開展集成創新,加快開發一批具有廣闊市場需求和較高附加值的主打產品。大力推進科技開放,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技術相對薄弱的領域,通過招商引資、項目合作、人才引進等方式,重點引入一批關鍵技術,積極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提升技術水平和產業層次。深化體制機制創新,以建立產業技術聯盟等形式打通合作渠道,推動企業、在蓉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創新主體積極合作、協同創新,匯聚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
政法干警考試作為重要的選拔考試,越來越受到廣大考生的關注。政法干警面試備考的過程中,對于面試技巧的把握與對面試熱點的了解,都是面試成功的關鍵所在。專家針對面試相關備考問題進行細致分析與解讀,為您提供第一手的備考資料與面試指導。
強化支撐體系,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
縱觀全球,凡是科技創新的領先城市,無不擁有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成都推進科技創新,應主動對標國際國內先進城市,從平臺、人才和金融等方面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服務體系,積極營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
強化平臺支撐,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體系。優化空間平臺,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產業功能區和創新型園區,依托在蓉高校共建特色知識經濟圈和科技園區,加強各種國家級產業基地申報建設,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空間平臺格局。優化技術平臺,加強產業研究院、公共技術平臺等研發平臺建設,推進大型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健全資源整合和服務共享機制,打造開放高效、互聯共享的技術平臺體系。優化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國家專利審查協作中心建設,優化技術轉移集團運營模式,加快建設創新驛站,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著力構建全鏈條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強化人才支撐,打造國際一流的科研人才隊伍。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評價、獎勵和選拔任用機制,鼓勵科研人員以技術入股、期權激勵等形式深度參與產品研發和企業創建,最大限度激發廣大科技人才干事創業的昂揚激情。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開放式培養體系,造就更多創新型人才,在各個領域形成一批創新團隊。實施“成都人才計劃”,積極引進國家“千人計劃”、四川省“百人計劃”的尖端人才,特別是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重大助推作用的領軍人才。同時,建立高度靈活、富有彈性的人才引進機制,完善優惠政策,積極打造創新人才匯聚西部地區的首選之地。
強化金融支撐,打造國際一流的金融支持環境。大力發展金融服務體系,廣泛開展面向科技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鼓勵擴大信貸支持,著力實現金融服務的全覆蓋。積極推行新型投融資模式,以政府性基金為引導,大力發展抵押融資、股權融資、企業債券、風險投資等各種投融資模式,加快建立現代化、市場化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大膽探索金融產品創新,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特點,積極開發適合科技創新的保險產品以及其他特色金融服務,幫助企業增強抵御創新風險的能力。
完善保障措施,營造創新創造的社會氛圍
推進科技創新,還要強化保障措施,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和大力營造創新創造的濃厚氛圍。強化組織保障,確保推進科技創新的工作力度。各級黨委、政府應樹立“抓科技就是抓經濟、抓創新就是抓發展”的正確理念,突出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堅持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強化政策保障,加快健全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樹立大力扶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導向,堅持以創新型城市建設為統攬,瞄準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和支撐體系,從資金、人才、稅收、土地、市場等方面研究制定一系列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含金量”的扶持政策體系,夯實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撐。強化文化保障,大力鑄造創新創造的城市精神。注重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加強地標性建筑、城市雕塑和景觀小品的規劃設計,著力融入創新創造的精神內涵。完善城市榮譽制度,大力表彰為科技創新做出杰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和優秀個人,積極倡導拼搏進取、創業創新的城市風尚。加大輿論引導力度,在全社會樹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使創新創造的特質融入廣大成都市民的精神血脈,鑄造“創新之城”的城市形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