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2013年3月23日晚,“地球一小時”全球接力活動來到南京。然而,根據南京電力公司的統計數據,當晚8點30分,網供負荷最高為485萬千瓦時,活動開始后的8點40分,負荷竟然達490萬千瓦時。這也是南京參與這項全球環保行動5年來,第一次出現這樣難堪的局面。
“地球1小時”也稱“關燈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007年向全球發出的一項倡議:呼吁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個星期六20:30至21:30期間熄燈1小時,以此來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以及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表明對全球共同抵御氣候變暖行動的支持。2013年因西方復活節的緣故,活動時間進行了調整。
以一項活動喚起人們的意識,第一次的新奇感往往能激發人們的參與感,即使對個人生活有所影響。但如果活動一直停留在一種形式或者模式,人們獵奇的心理必然折扣,參與的熱情極度消減,僅憑上次喚起的責任感恐怕起不了多少作用。“地球一小時”活動遇尷尬,凸顯了人們參與熱情的淡薄,對活動的冷漠。但深層次原因是人們對活動的心理倦怠,或者直白的說是對活動的“后天性失望”,活動年年有,甚至天天有,為什么結果依舊,這才是思考的重點。
相關評論
@地球一小時中國區活動推廣大使李冰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節約能源。我希望能用我的力量,號召更多的人參加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一起表達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
@著名的鋼琴家郎朗:黑暗環境中欣賞音樂更能高度集中,完全投入旋律之中。那一刻,你會深受感動,并會引發想象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表示:地球一小時環保活動表達的是人類對能源消耗的憂慮,是一種姿態。其實無論贊成還是反對,都是多元化社會的特點,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看待這些不同的意見和態度。
@中山大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曲棟:“地球一小時”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參與式的環保公益倡導活動。“很多人知道應該保護環境,但這只是一種意識,當具體到行動的時候,很多人并不知道能做什么。但‘地球一小時’從‘熄燈一小時’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入手,逐年加入比如‘不開車’‘不剩飯’等其他更多的行動倡議,讓更多的人在建立環保的意識之后進一步了解到了該如何采取行動。因此,如果僅僅從‘關燈一小時到底省不省電’這類角度來討論‘地球一小時’的意義或許有失狹隘,人們更應該看到它在人們的理念與行動之間架起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