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滿分100分。
2.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并用2B鉛筆在準考證號對應的數字上填涂。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指定的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待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后,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給定資料
1.“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總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研發、工業設計、商務、節能環保服務等面向生產的服務業;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也指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造成資源供給緊張,環境污染加重,直接影響到投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大會2009年底在丹麥首都召開,“低碳經濟”一下子成為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名詞。2009年,鋰電池股、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成為了市場最熱門板塊,2010年的“兩會”上低碳經濟也成為了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趨嚴重,國際社會的壓力已不容回避,低碳經濟已毋庸置疑地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以低排放、低消耗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必將第四次掀起全球經濟變革的浪潮,我國經濟也必將在第四次浪潮中崛起,發展低碳經濟顯然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和引擎。低碳經濟,是人類發展遵循的必然道路,正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些也為資本市場帶來新的投資機會。環保低碳是全世界推崇的新生活方式,老莊“天人合一”觀正契合人類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思想。
2.在《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1)》發布會上,報告的主編指出:“中國是一個經濟發展迅猛的發展中國家,一方面,中國的GDP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同時,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也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使得中國在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的過程中,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批評的對象。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均收入還處在中等偏下水平,因此高速增長仍將持續,城市化率還會進一步提高,經濟結構轉型至少還需10年以上。這種國內的龐大需求對能源和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大,逐漸形成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從而放慢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因此,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節能減排,不只是來自國際的壓力,而主要是出于中國未來發展的需要,雖然國際上有人拿氣候變化問題故意作中國的文章,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自主節能減排的信念不容置疑。”他還建議,中國在積極自主減排的同時,應積極宣傳介紹中國應付氣候變化的成果,并適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低碳資金援助和比較實用的節能減排技術,讓世界了解中國的誠意和努力。同時,建議中國主辦一些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會議,形成有中國域名的國際協議(如京都議定書、名古屋協定),舉辦世界性的節能減排博覽會,以擴大中國的影響、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減排的認可度。
在“2010低碳經濟與期貨市場論壇”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林健表示,目前國家發展低碳經濟存在企業參與意愿不高、運作機制不規范、標準制定困難等三大問題。他指出,首先,我國中小企業眾多,且大量集中于制造業,這些中小企業具有參與減排的任務,但是減排的意愿并不高。其次,在運作機制上,與其他商品市場不同的是,政府在碳交易市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有碳交易總量的核定都屬政府職能,而通過市場機制配置的需求效率是最高的。最后,標準制定不僅要求國家確定總體目標,還需要對相關技術進行核準制定,對第三方認證制度進行授權,以及建立交易制度和懲罰機制。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經濟高速增長必然帶來溫室氣體排放的迅猛增長。地方政府面臨著加快經濟發展與低碳轉型的兩難選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基地、重化工業占比較大的地區,低碳轉型困難高于全國。第二,欠發達地區存在“低發展水平下的低碳排放基數制約”的矛盾。第三,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手段單一。“十一五”期間,我國實現降低單位GDP能耗20%的目標,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即減排壓力主要依靠指標的層層分解來約束地方政府和企業。第四,現有的財稅體制不適應低碳轉型。第五,低碳城市建設缺乏“資金支撐和技術支撐”。第六,低碳經濟缺少具體明確的政策法規支撐。
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居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生活理念正在由原來的溫飽型向舒適型轉變,生活方式的變化是以消費水平的提高為前提的。①房屋面積變大。人們不再安于原來的小房子,即使貸款也要首先住上大房子,而大房子的建設需要建材、電器、暖氣設備等,從而引致消費翻番。②私車呈大眾化。原來上班都騎自行車,距離較近的步行亦可。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私家車不再單純作為交通工具,而是同事以及朋友之間攀比和顯示自己身價的標尺。擁有私家車雖然提高了更多人的生活水平,但在目前技術條件下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成倍增加。③電力需求翻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企業生產能力的擴大為前提的,而企業數量的增多需要電力事業跟進。同時人們為了生活方便,更多人在廚房內選擇了電器廚具。在電力供應主要是燃油和燃煤發電的情況下,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與低碳經濟之間形成了矛盾。④行為準則失范。“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致富”的觀念一定程度上損毀了傳統的節儉和利他的行為準則。無休止地開采礦山、焚燒垃圾、喜新厭舊,在資源浪費的同時增加了溫室氣體排放。
消費者鑒別產品的品位越高越能激發企業之間的競爭,這在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完善產品的同時也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進而加大了社會成本。消費者在消費時雖然非常注重產品的內涵,但在親朋好友間迎來送往的過程中除了注重消費品的內涵外還非常在意產品的包裝、款式等,于是花邊經濟也成為產品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手段。企業為了在同類產品中處于競爭優勢,就需要別出心裁地在產品外觀層面推陳出新,用新款式、新包裝、新口味等來吸引消費者。產品競爭不僅在于品質,還在于外觀。同樣一個產品穿上不同的“衣服”后就會有不同的身價,廠家為了讓自己的產品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也不惜高成本地在產品的包裝上打主意。這些好看的包裝商品買入前可以顯示產品的身價,但是在商品消費后就變成垃圾,不但會增加能源消費而且會造成環境污染,使得處理垃圾的成本提高,這些最后都會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
人們對低碳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低碳就是需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用新技術替代傳統技術需要經濟投入。發展低碳經濟就是意味著取締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這將會縮減就業機會。事實上,低碳經濟并不意味著完全拋棄傳統產業,有效地替代傳統產業的同時快速發展低碳產業才是對低碳經濟的正確理解。低碳經濟不是某個國家的事情,需要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并肩作戰才能達成全球范圍內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發達國家相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具有更強的經濟競爭力,于是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機會將被發達國家占有,這對發展中國家是一種損失。低碳經濟的發展確實給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很多挑戰,但發展中國家可以在此過程中避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彎路,并使居民能夠在低碳經濟中享受生活,同時快速地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還有一部分人,提到低碳經濟馬上就想到這是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實際上政府并不完全代表低碳,低碳經濟需要政府出政策、出制度,但要落到實處還需要普通百姓的配合。居民日常生活包括使用一盞燈、一張紙在內的點滴行為都與低碳相關,低碳經濟也是普通居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