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資料
1、
2012年2月22日,長城網刊登題為《中央媒體聚焦青縣“好人現象”》的消息:近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新聞媒體,紛紛報道滄州青縣“好人現象”,深入探究這個小城“道德傳奇”背后的故事。
2月12日,《光明日報》報道:“盤古故里好人多,慈行善舉說不夠……和諧社會陽光照,創造美好新清州(青縣)”。這是河北青縣舉辦的2012年春節晚會主題曲《德風浩蕩滿清州》的歌詞,歌中的“盤古故里”是傳說,但“好人多”則是不折不扣的現實。據統計,2001年以來的十年間,青縣從基層涌現出的1300多位好人中評出縣級道德模范720多名,受到國家、省市表彰的達50多人,其中10人榮登“中國好人”榜,1人當選國家“百名優秀志愿者”,3人獲省道德模范提名獎,2人被評為省“百名百姓雷鋒”和美德少年。去年10月,中央文明辦在滄州隆重表彰“中國好人”,河北好人占了全國好人的三分之一以上,滄州好人占了河北好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青縣好人則占了滄州好人的三分之一以上,形成了“好人扎堆”的“青縣現象”,讓“青縣好人”成了品牌。
早在2001年中央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時,青縣縣委就提出了“孝敬、友善、誠實、勤儉”的青縣人道德標準,開展了評選“孝敬模范”和“教子模范”活動。此后,逐漸建立了以公民道德建設促進會、老年道德評議會和青年敬老協會為主的群眾道德建設組織體系,形成了由黨委統一領導、群眾組織具體負責、百姓廣泛參與的道德建設管理機制,搭建群眾喜聞樂見的參與平臺,吸納參與者2.8萬人,群眾參與率達到60%以上,形成了村街(社區)“月評好人”“季評好人”,年底鎮(局)評出道德模范、全縣評出“感動青縣”道德模范的好人海選機制。對涌現出的道德典型,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宣傳,他們將一年一度的縣鄉村“三干會”變成“群英會”,胸戴紅花、手捧獎狀的普通百姓、優秀公民成為會議的主角。他們通過電視專題欄目《德化人生》直播“青縣好人”的事跡,讓群眾家喻戶曉、人人敬重。對“感動青縣”道德模范,不僅給予物質重獎,還銘刻在“道德楷模榮譽墻”上,讓他們的名字世代相頌、萬古流芳。此外,還發動單位、企業、個人成立了“青縣好人后援會”,設立了“道德建設公益金”,對困難的道德模范家庭進行幫扶和救助,“讓好人出名,讓好人好報,讓好人不吃虧”。
一個只有40萬人口,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縣,怎么能涌現出如此多的道德模范?縣委書記李新平說:“十年來,我們把公民道德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根本性、長期性的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形成制度,常抓不懈,使全縣上下形成了‘人人崇尚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局面,促進道德感召的氛圍始終聚而不散,愈加濃郁”。
2、
2012年2月13日,新華網刊發新華社通訊:沿著京滬高速公路通過天津進入青縣界,一座寫有“道德青縣,愛心之城”的巨幅宣傳牌讓過往行人印象深刻。這是一個并不太出名的小縣城,來到這里你不僅可以看到干凈整潔的街道,而且可以感受到樸實的民風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從大街小巷到樓堂館所,從街道宣傳牌到電臺、電視臺節目,初到青縣的外地人都會捕捉到這樣一種信息:青縣好,青縣好人多!
有一位老人叫周汝珍,作為青縣康復敬老院院長,她23年像親閨女一樣照顧170多位孤殘老人,給他們生的幸福;為125位老人送終,給他們死的尊嚴。
有一個男人叫孫志軍,他獨自照料癱瘓妻子30年,從掙錢養家到求醫問藥,從吃喝拉撒到縫縫補補,孫志軍一個人挑起所有家庭重擔,對病妻不離不棄。
有一對夫妻,收養腦癱棄嬰20年。夫妻二人省吃儉用,到處求醫問藥,對腦癱孩子勝過親生兒女,使這個曾被拋棄的弱小生命在人世間找到了最大的幸福。
有一個少年叫呂希慶,背著雙腿殘疾的同學上學,從小學背到中學,整整8年風雨無阻,從未間斷,讓人們看到了幼小的擔當和古老的道義。
有一名青年叫張強,他是一名企業家,更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出外洽談業務時帶著患有小腦萎縮癥的母親以便隨時照顧,被傳為佳話。
有一個個體戶叫王俊崗,20余年義務救助車禍傷者近30人,他不圖回報,還經常為傷者墊付醫療費,人稱活雷鋒“王老救”。
……
青縣為何好人多?除了制度、機制作用外,還是堅持走群眾路線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結果。宣傳的是發生在群眾身邊看似平常卻不平凡的好人好事,推出的道德模范都是土生土長的鄉親,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記得住、容易學、效果好,拉近了道德建設和老百姓的距離,在老百姓中營造出了道德養成的氛圍。群眾的道德觀念強了,是非標準對了,社會風氣好了,很多社會矛盾、糾紛和沖突自然而然得到有效化解,實現了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的統一,好人好事增多,爭做道德模范蔚然成風,信訪量連年下降,刑事治安案件年均減少10%。
青縣的道德建設經驗表明,社會和諧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環境、社會風氣的好壞。通過弘揚社會正氣、宣傳高尚情操,引導人們形成一個良好的主流價值觀,在好人好事成為普遍現象的同時,自私、狹隘甚至抱怨、仇恨、敵視等不和諧的因素也自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由于社會環境和諧向上,全縣各項工作都走在全國前列,先后獲得“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先進單位”“全國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范單位”“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省依法行政示范縣”“全省雙擁模范縣”等榮譽稱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