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匯總:2014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考前模擬題及答案匯總
閱讀資料
1、
張女士的女兒在南京市一家重點名校讀高中。令張女士感到不安的是,女兒上到高二后數學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張女士為此十分焦急。去年1月,張女士了解到一家教育培訓中心承諾可以提高培訓學生的學習成績,便前往洽談。面對張女士,該培訓中心相關人員一再打包票,稱其女兒只要參加他們的一對一特色培訓,可以保證提高學習成績,如果學習成績提高不了則可以全額退款。得到這樣的肯定答復后,張女士與這家教育培訓中心簽訂了書面合同,約定女兒在這家培訓機構接受98課時的一對一輔導培訓,費用共計9000元。合同還特別約定: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提高,將作無效退款處理。
隨后,張女士的女兒開始參加培訓。但張女士萬萬沒有想到,女兒接受完73課時的輔導培訓后,接下來的期末考試數學居然只考了40分出頭,比參加培訓輔導前的成績整整降了22分。既耗費了金錢又耗費了女兒的學習時間,結果卻事與愿違。張女士越想越咽不下這口氣,于是她以這家教育培訓中心未能兌現提高女兒成績的合同承諾告到法院,要求全額退款。
說起“凱恩英語”,許多滬上白領都會想到這所創辦10多年,以高品質教學、實惠學費而聞名的英語口語培訓學校。然而就在去年12月,這所榮獲多項獎項、曾接受教育部領導訪問的滬上老牌口語中心卻突然人去樓空,主管領導不知去向,空蕩蕩的教室只剩幾名不知情的外教向陸續趕來的同學通知“學校可能倒閉”的消息。而且,停課當日凱恩英語仍在以每人數千元的學費進行招生。
近幾年,教育培訓行業成為資本助推下的明星企業。在教育培訓這座富礦中,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被發掘,受到掘金者們的瘋狂追捧,比如藝術培訓領域。以音樂、美術、舞蹈為主要課程的藝術培訓,與語言培訓、教輔培訓分享著共同的家庭消費主力軍青少年群體。隨著學習藝術的孩子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藝術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形成一個巨大的藝術培訓市場。即便“藝考熱”在這兩年開始理性回歸,也沒有使得藝術培訓市場降溫,反而促進了整個市場的良性發展。不過,相對于其他已經逐漸走向擴張和整合的培訓領域,藝術培訓市場則顯得落后稚嫩很多。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的共同心態;或許正因為如此,社會上的各類少兒藝術培訓班一直是備受追捧。不過,我們的記者在采訪調查中卻發現,在家長盲從或者功利的心態之下,很多孩子即便學會了技術,卻也不懂得藝術。教育專家呼吁家長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意愿。
目前,藝術培訓市場主要是靠市場經濟規律在進行調節,政府基本采取“無為而治”的態度,只進行了簡單的審批、年審業務,未出臺具體的對藝術培訓市場積極扶持的政策和措施;對于無牌無證的違法機構和教師,也未采取比較有力的措施,使市場混亂日益加劇。
絕大多數機構都是由藝術專業人士所開設,既做管理,又擔任培訓教師。其管理與教學模式無法進行快速有效地復制。由于社會藝術培訓行業在全國來講起點都比較低,發展緩慢,因此,既熟悉藝術培訓市場,又有現代企業經營經驗的人才非常匱乏。
2、
如今,“答疑解惑”成為了產業,美其名曰“教育產業化”。這是頗為奇怪的五字組合,有人全盤否定,有人奉為圭臬。但是從經濟的角度打量,面對數億學生的升學需求,供給方想不“產業化”都難。事已至此,唯有希冀那些在教育產業化路上正撒歡狂奔的教育集團,在挖培訓金礦的同時,能夠將教育的“根”留下。
在學界對“教育是否可以產業化”這一命題尚未定論時,市場上各類教育輔導機構早已“風生水起”。看看周遭,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大學,教育早已是賺錢工具。遠的暫且不提,僅2010年中國就有4家教育培訓機構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當然,這個生意聽上去要比其他的行業高尚。在這個充滿了需求的時代,如何將企業家對資本的需求,和學生對知識和名次的追求,保質保量地結合起來?這不僅是一個產業課題,同時也是一個教育問題。
學生補習群體如此龐大,這“額外”的培訓對學生們來說是否也意味著額外的作業和負擔?而家長們又是怎樣看待這些課外輔導班的存在呢?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家長和學生抱著“別人都補了,自己不補不行”的心態隨大流地“被補課”。而一些在職教師面對校外培訓機構的金錢“誘惑”時,一般難以抵擋。
“老師在校外兼職已經見怪不怪了,估計有一半的教師在外兼職,有的收入能達到工資總額的一半。”上海市某重點中學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給本校學生補課每小時收入在150元左右,而在校外補習機構上課,每小時的收入在300元左右,整整翻了一番。
然而教育部門三令五申,有言在先:嚴禁在職教師有償補課。“實際操作中很難禁止。”業內專家表示,老師利用自己的私人時間去授課,也沒有影響正常教學,怎么查,怎么禁?即使有法可依,也很難真正執法。上海一家文化培訓中心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該中心大多數都是聘請公辦學校的老師來授課,有些名校名師的收費標準是每小時500元,月收入可達萬元。
“一方面市場需求大,另一方面融資順暢,中國教育培訓機構可謂底氣十足。”有專家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盡管目前教育培訓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從現狀看來,中國的教育培訓產業仍然處于初步階段。“雖然目前市場上的教育培訓機構有上萬家,但是資金規模超過10億元的少之又少,教育培訓產業這塊‘金礦’尚待開發。”
公開資料顯示,迄今為止,中國教育培訓業已經有11家公司在美國上市。去年,安博教育、環球雅思、學而思和學大教育4家培訓機構已先后在美國上市。而還未上市的培訓機構正蠢蠢欲動,忙著融資擴展業務。
據相關媒體報道,近年來,中國的教育培訓機構雖然遍地開花,但質量良莠不齊。事實上,一些培訓機構在招生時設下了很多陷阱,比如在退費方面,大多數機構都承諾“不滿意就退費”,但當記者詢問具體的退費細節時,往往語焉不詳。此外,很多培訓機構打著“達標班”、“包過班”或類似的特色班的幌子,將學費升至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而他們口中的“包過”,其實就是一次沒考過,可以繼續留下來學習。
“挖十來個坑,不如好好打一口井,只有足夠深了,才能打到水。”儲朝暉說,現在這個行業太熱了,很多機構心浮氣躁,跟風現象嚴重,教育質量不過關。由于國家對教育培訓機構的審查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管理也無從下手,培訓機構鉆了監管盲區的空子。
儲朝暉同時表示,雖然教育局對設立培訓機構有資金、師資、場地、設備等明確要求,但是具體到運行過程中的教學水平、師資來源、招生方式等細節,仍缺乏規范。“而適用于培訓行業的法律法規也未明確處罰細則,違法培訓機構存在僥幸心理,即便出了事,消費者也是投訴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