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競爭對診療對象可帶來選擇性的好處的同時,也隱含著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偏向“創收第一”的問題。
一個是我們已經注意到的所謂“過度市場化”的問題。前些年,在創收這方面我們看到了已帶上、或者說已比較嚴重的唯利是圖色彩的這樣一些行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醫療機構如要創收那是很容易的。
我個人就有體驗,比如說我曾經去治牙,這個過程中病人是很痛苦的,拖了很長時間。快到春節了,最后一個步驟——關鍵性的把牙植好這一步,醫生表示要拖到春節以后,他建議(實際上對于我來說,我必須服從)在春節之前他給我開始其他方面的、我認為不太重要的治療,他認為應該一攬子把我口腔里面的問題都給處理好。
那么,我就想到,我春節期間自己的生活質量要受到嚴重的影響。實際上我選擇的是什么呢?我了解到別的醫院可以繼續把植牙這一步完成,我就脫離開這個醫院另找別家解決了問題。在這種競爭環境里的可選擇性,解決了我個人關心的這樣的一個治牙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我是走了市場競爭渠道,也享受到了它帶來的好處,但是再想一下,如果按照原醫院的思路,對具體的“供方”來說,創收可以進一步地提升,而不少患病人士未必會像我一樣“改換門庭”。我這是一個小例子,說明在市場化競爭對診療對象可帶來選擇性的好處的同時,也隱含著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偏向“創收第一”的問題。
“不行,有現金就辦,沒現金就不行,這是制度。”這是過度市場化造成的嗎?我絕不認可。
第二,我們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叫“過度官場化”。中國的傳統體制遺留的很多東西在醫療領域里邊仍然存在,不能回避。比如說,我們醫療機構在公立醫院概念之下,仍然有衙門作風,它特別講究“我這里有規定”。我們看到這樣的案例,有人出了車禍需要急救了,這一包血要輸下去,命就可能搶救過來。這時候已經是夜間,值班的人告訴傷者親友:“你要先交錢。”
他說:“對不起,我身上沒有現金,現在又沒有銀行能取,我把手表、手機押在這里,希望你們先把血給傷者輸進去。”但回答是:“不行,有現金就辦,沒現金就不行,這是制度。”
這是過度市場化造成的嗎?我絕不認可。這是衙門作風啊。要是市場化的話,他應有的反應是:“好,反正你有抵押物,明天這個錢就能收進來了,我就增加收入了。”市場化恰恰是有動力更多地做這種事。但是,這里碰到的是衙門作風,可就是這樣的反應了:“我這是有規定的”——規定不給現金就不能輸血。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即醫療待遇三六九等。等級特權的問題,是中國現實存在的。現在仍可見一個人是個什么什么的副部級職務,但是,后邊有括弧注明:(正部級醫療待遇)。為什么會這樣?醫療待遇已經成了一種與行政職務、社會地位相伴隨的特定權利,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自成體系”,如“高配一級”以示不同于一般。
那么,上行下效,中央和省里既然有,市里、縣里都可以有自己規定的特定醫療待遇,到了鄉鎮里也可比照——有的鄉鎮居然還設立有“高干病房”。人家問:“你這里有什么高干?”回答說:“我們鄉鎮級就沒有高干了?我們這兒靠上的都是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