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統計顯示,目前全國農民工有近兩億,其中早期來到城市打工的一批人已近老年,他們的養老問題,成了很多農民工的“煩心事”。
目前,絕大部分企業都沒有為農民工辦理養老保險。在浙江打工的阜陽市潁州區大許村的許文超對記者說:“我們在外打工只有能按時拿到錢才是最現實的,什么合同啊、養老啊我們也想,可人家不給你辦。”安徽省勞動保障廳勞動監察處處長汪杰說,目前多數企業主在使用農民工時都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更別說為農民工買養老保險了。
按照現行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參加社會養老保險連續繳費15年以上才能享受。但由于農民工流動性大,很難保證參保的連續性,這造成農民工難以享受到城市的養老保障。在北京務工的張亨和說,他“現在最頭疼的是養老保險”,因為農民工很難在一個城市工作15年,如果在一個地方繳納了養老保險,到下一個城市打工時,由個人繳納的養老金賬戶可以隨人流動,而由單位繳納的養老金基本賬戶是不能轉移的,這對農民工和企業來說,都不劃算。
張亨和去年為其建筑隊的1000多名職工繳納了30多萬元的養老金,可是一旦他和建筑隊到另外一個城市打工,這30多萬元就打了“水漂”。他認為,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沒有考慮到農民工群體的需求,不太合理,應當改革。
許文超說,現在農村人多地少,人均頂多一兩畝地,即使是壯勞力完全靠土地也難養活自己,更何況老人呢。而對于靠子女,不少農民工也顯得信心不足。
不少農民工告訴記者,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在農村家庭的子女也較以往大大減少,這些年輕人成家立業后往往要贍養三四個老人,再加上自己撫養子女,負擔也很重,所以靠子女養老也很困難。
在不少農民工看來,趁著“干得動”多攢錢才是解決養老的現實辦法。在南京種菜的安徽懷遠縣村民李琴說:“沒錢靠什么養老?即使將來有保險,沒有鈔票也入不了。”不過,她對靠積蓄養老也不無擔憂,“靠打工能攢下幾個錢?要是有個大病小災,這點錢也就搭進去了!”
李琴認為,對于她們這樣因為打工而舉家過著“人戶分離”生活的農民工家庭,無論是戶口所在地還是打工所在地推行農村養老保險政策,都很難使她們順利地獲益,“錢還是自己留著花,心里才踏實”。“有交保險的錢自己存起來養老不一樣嗎?”她表示,要為一份不了解、沒看過它究竟有什么好處的保險而把手中的現錢交上去,她“不能接受”。
和李琴同樣不相信養老保險政策的農民工還有很多。在南京打工的安徽省來安縣相官鎮高明村村民張陣鴻說,對農民工來說,看不到現行的養老保險有什么好處,而農村其他的養老院、敬老院等社會養老場所也很落后,因此,他們“普遍感到靠不住。”他認為,農民工養老意識淡漠和農村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是造成農民工普遍不相信社會化養老模式的主要原因。另外,農村關于養老保險知識宣傳少,覆蓋面窄,也是造成農民工普遍不信任的原因。
來安縣相官鎮勞動服務站站長孫世厚說,由于缺乏養老保障,一些“老無所養”的農民工不愿意回到農村,而是滯留在城市乞討、流浪,不僅影響了城市的穩定也危害了社會的和諧。孫世厚認為,在農民工的意識里將自己的養老與兒女綁在了一起,而不會想到依賴政府和社會尋求養老保障。“但農民不會想并不代表政府部門就可以不管,反而更應該為他們做好養老打算。否則,這些在青壯年時期為城市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將不可避免地在老年時期成為社會最貧窮的群體。”
2.一個老舊的小院,七八位老人在曬太陽,還有些老人在房里聊天,陪伴他們的是屬于自己的一張床、一個床頭柜和一個小衣柜。這是很多鄉村敬老院里的典型場景。老人們依靠子女每月交的“托老費”在這里養老,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多,只能看電視、聊天、打牌。雖然沒有親情,但讓老人們知足的是,吃穿不愁,生病時還能有人照顧。
據民政部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去年底已達到1.6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25%,其中大約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農村,農村養老需求強烈而迫切。
家庭養老和集體養老,是我國農村現行的主要養老模式。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這兩種養老模式都受到了挑戰。
養兒防老,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傳統的養老觀念。但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家庭養老實際上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如家庭關系是否和睦、子女是否具備供養能力等。若是子女無心贍養或無力贍養,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晚景凄涼。近年來,農村家庭規模也在逐漸縮小,大量的年輕人外出打工,家庭的養老功能逐漸弱化。這意味著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經濟供養難題之外,還要面臨生活不便、照料不夠等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雖然近年來國家對五保供養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集中供養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但目前分散供養對象的供養經費主要由縣、鄉、村承擔,保障標準低、資金缺口大、地方財政兜底難等仍是比較普遍的問題。而且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只有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老人,才能享受五保供養,這使得那些子女不愿盡贍養義務、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處境愈發困窘。
鄉鎮敬老院正日益成為部分農村老人向往的最后歸宿。但是,據民政部統計,全國有養老床位250萬張,僅占老年人口的1.5%。相當于中國每1000名老人才有15個養老床位。養老機構數量不足,服務設施較差等原因,會讓部分農村老人入住敬老院的向往也成為“奢望”。
如何以普惠方式讓所有農村老人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成為各方關注熱點。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抓緊制定指導性意見,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009年8月,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正式開始。按照新農保時間表,2009年,新農保在全國10%左右的縣(市、區)開展試點,2010年覆蓋全國23%的縣(市、區),到2020年將實現“新農保”全覆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