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廣西陽朔這塊土地,置身于細雨蒙蒙的山腳水畔,遠望峰巒如畫,近看船帆搖曳,路旁綠枝招展,坡上桔樹成林,再配以小樓人家,可謂風景如畫、美不勝收。幾天來,記者進農戶聽農情,入桔園賞金桔,分享著當地金桔產業化帶來的豐足和快樂。
金桔在陽朔種植歷史悠久,因一旦秋冬遇雨容易裂果、落果,加上貯存難、經濟效益低等因素,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到1999年,陽朔縣金桔種植面積還不到1萬畝。就在這一年,一個叫做雷五四的農民因大雨要來,情急中拿了塊薄膜把果樹蓋了起來,一兩個月后發現,果子不落不裂,吃起來更甜了,于是大家都仿效著給果樹蓋膜。這個辦法雖好,卻有不足,時間一久里面溫度太高,就容易把果子悶爛。
這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關注,陽朔縣委、縣政府組織農業科技部門開展技術攻關,成功推出倒U型棚式“三避”(避雨、避寒、避曬)技術。通過實施“三避”技術,推廣綠色生態標準化種植,金桔既提高了單產和品質,又延長了果實糖化時間,采收期限從當年11月延至次年4月,而且果大肉厚、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金桔產業發展由此進入快車道。
一項看似簡單的技術,卻給陽朔桔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如果沒有雷五四的嘗試和發現,可能不會有這項技術的出現;而如果沒有政府立足農民需求組織力量去發展、改造、提升,這項技術可能就不會大規模、高效益地惠及更多的農民。
觀音山村村民李毅指著自家的果園,頗為自豪地說:“這山坡就是我們的天然冷庫。我們賣多少摘多少,不賣就在樹上存著,就像掛在樹枝上的錢包一樣。”據李毅介紹,一畝金桔效益好的話可以收入三四萬元,不好也可以收一兩萬元。他種了10畝金桔,一年能收入十幾萬甚至二十萬元。如今觀音山村30多戶人家戶戶種金桔,這些年在外打工的幾乎都回來了。
目前,陽朔金桔種植面積已有15.8萬畝,比1999年增加了近15倍,年產量近16萬噸,產值超過了13億元。陽朔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徐永康介紹說,陽朔金桔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品質最優、帶動陽朔農民增收致富最明顯的支柱產業。
陽朔金桔產業化之路讓記者心生感慨。記者多年來在基層調研發現,政府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的熱情很高,但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一味重視擴大規模,還有的地方忽視市場規律,在產業選擇上“拍腦袋”,導致群眾利益受損的事情時有發生。一些農民甚至說,“政府號召什么就不能種什么”。
基層政府應該如何扶持特色農業發展,真正帶動農民致富?陽朔的做法給我們很大的啟發。除了在技術上提供支持和循序漸進地引導擴大規模之外,當地政府還通過全方位的服務使金桔產業從規模走向效益。這些服務包括市場建設、維護公平交易環境、培育品牌等多個層面。
在發展特色農業時,很多地方對生產的推動力度往往遠大于對市場流通的推動力度,而陽朔縣在謀劃推動金桔產業發展之初,就立足農民關切籌建批發市場。1999年始,他們先后籌資1個億,分期建設占地250畝的白沙水果批發市場,為金桔銷售搭建平臺。
白沙鎮九龍村29歲的郭士魁是該市場一位活躍的金桔經紀人,他的合作社每年都收上千噸金桔遠銷全國各地。“我主要走批發市場和超市,以前沒有免稅證明走超市有困難,前年縣里給我們桔農辦了件好事,我們有了自產自銷證明,成本能降低10%,產品就有競爭力了。”
“建設一個好的市場必須加強法制管理,堅決打擊欺行霸市現象,要敢碰硬,肯為老百姓撐腰。”白沙鎮市場管理中心主任吳建平如此說。據了解,2007年,由于金桔熱銷,陽朔曾出現黑惡勢力欺行霸市,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陽朔縣委縣政府及時組織實施了集中打擊,一些不法分子被抓捕判刑,有力地維護了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現在,每到銷售季節,來自全國、東南亞甚至世界各地的金桔客商都會云集這里,旺季平均每天銷售金桔1000噸,最高時達1600噸。
有了生產規模,有了市場銷售,還得有品牌提升效益,才能把一個產業做大做強。為擴大金桔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陽朔縣又從這一層面出手,組織實施了品牌戰略。
自2003年起,每年舉辦一屆金桔節,組織陽朔金桔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評比促銷活動。陽朔金桔也先后獲得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農業部首批“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第四屆國際農產品交易“一村一品”展示金獎、國家工商總局專用商標認證等,打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顯然,陽朔金桔產業的成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扶持,但政府扶持的重點應該是,產業發展所需要而農民單獨又很難完成的事情,如技術提升、市場建設、品牌培育等,更為關鍵的是,政府要有耐心和恒心,要始終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否則依靠行政命令盲目催生,也必將迅速“斃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