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已經簽署兩個月多,卻遲遲不能生效,原因在于自簽署以來,臺灣島內的有心人士和特定媒體出于政治目的,對這份惠及兩岸民生的協議進行了肆意詆毀,將所謂的負面效應放大到極致。受到莫名威嚇和煽動,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也起而鼓噪。時至今日,這份協議還深鎖在“立法院”的抽屜里。服貿協議遲遲不能生效,受害最大的當然是臺灣,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便表示,倘若服貿協議無法順利過關,臺灣將面臨“邊緣化”的危機。
兩岸服務貿易談了兩年又三個半月,這中間大陸充分考慮到了臺灣的特殊情況。表面上看來,根據服務貿易協議,臺灣承諾開放64項產業容許大陸資金進入,但實際上其中36項過去幾年中臺灣早已經開放,真正新開放的只有28項。但是,有心人士和特定媒體就極盡歪曲煽動之能事,將美容美發業和印刷業的市場開放,描繪成洪水猛獸,威嚇說,一旦開放市場,會有數百萬大陸勞工壓境。其實,這些有心人士和特定媒體的煽動實在荒謬可笑,真的不值一駁。他們難道不知道大陸只是資金赴臺,并不是大陸人要赴臺工作。再說,臺灣方面根本就沒開放大陸自然人移動。
以陸資赴臺的情況看,過去4年,有398家大陸企業到臺投資,資金總計約8億美元,大陸企業只派遣216位工作人員入臺,卻給臺灣創造了6771個工作機會,平均一個大陸工作人員創造了31個工作機會。從中可以看出,什么大陸人士大軍壓境,根本是無稽之談。再者,即使市場開放,也并不等同于一定會有資金進入,就臺灣島內的市場而言,很多行業都引不起大陸投資人的興趣。比如,過去幾年中,停車業、租車業、建筑物清理服務業、攝影服務業等,都已經對大陸開放,但幾年過去,沒有一家大陸企業對此有所動作。何況服務貿易與貨品貿易不同,一方雖然在談判中開放特定項目,但通常仍會以法律規范管制服務業的市場準入。
服貿協議簽訂后引起的無謂爭議,勢必影響兩岸貨品貿易協議的談判氣氛和進程,但不管怎樣,還是希望臺灣方面拋棄疑慮,排除障礙,兩岸攜手讓這個協議能夠盡快生效,以利于臺灣企業抓住難得機遇,在進入大陸市場的競爭中贏得先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