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同學聚會。一提到與兒女溝通問題,同學會就變成了訴苦會。“問上三句話,人家就不耐煩,開門便逃或者干脆閉門不出。”一個同學說。
代際差異,在當下中國體現得尤為明顯,經濟社會變遷之迅速,知識更新、觀念變幻之快,讓很多中年人都難以適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溝通障礙大概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感興趣的話題、表達的方式乃至溝通的形式,都很難做到同頻共振。
特別是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年輕人來說,自主性強、脾氣也沖,往往一言不合便弄得不歡而散,甚至鬧起了“家庭冷戰”,但表面不在乎的掩飾下,雙方的負面情緒都會影響生活質量乃至工作狀態。
“你什么都不懂!”“你別管了!”“這是我自己的事!”類似這般話語,說出來自己痛快,父母卻有些難以承受。年輕人總愛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會與自己溝通。但抱怨本身就是不夠成熟的表現,成人的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看你能擔負多少責任。
在與父母溝通問題上,年輕人顯然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在愛的前提下,如何與父母實現有效溝通,關鍵還在于態度和方式。
態度決定一切。父母與小孩子溝通是這樣,曾經聽一個小孩沖著爸爸媽媽大喊:“你們說的都對,我就是討厭你們說話時的語氣”;兒女長大了與父母溝通,同樣也是這樣。如果說父母對待孩子最可寶貴的態度是平等,那么,兒女對待父母最應采取的態度則是尊敬。
對父母的尊敬,不全來自道德律令,也來自理解。應該明白,父母是有缺點的平凡人,他們不能免俗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會常常拿你和其他同學、同事作“橫向比較”,他們可能文化水平不是太高,或者知識比較老化。但一顆全心全意愛護兒女的心,卻是一以貫之、不容置疑的。僅憑此心,就足以令天下兒女肅然起敬。
態度以外,方式也極其重要。其實不管與誰溝通,很多時候,怎么說比說什么更重要。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在社會上、工作中往往能做到溝通流暢,到了家卻擺出一副愛聽不聽的架勢。在真誠的前提下,把你跟客戶溝通的方法,適當地用在父母身上,也許會有奇效。
比如遇到新舊觀念之爭,幾十年生活經驗積累,父母不可能一朝一夕間就欣欣然地接受新事物。兒女大可不必硬碰硬地據理力爭,非要畢其功于一役,不如細水長流,不經意間講講身邊的例子、留一些資料在家里,也許改變也在不經意間發生。
有學生問孔子什么是孝,夫子“曰”了兩個字:“色難”,大意便是能侍奉父母還能做到和顏悅色,太難了。因此,從古至今,孝的最高境界不是養其身,而是養其心。
養父母之心,先從有效的溝通開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