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經濟將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當我們拋開“GDP至上”的陳舊思維,以全新眼光去看待,可以從中讀出更豐富的內涵、更精彩的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一年間,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冷靜、科學判斷形勢,遠近兼顧,穩中求進,穩中有為,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協調性,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和微調。在轉型發展的主旋律下,中國經濟收獲良多,開局喜人。
穩增長,向世界傳遞發展信心
當中國告別數十年的高速增長后,對于中國經濟前景一直存各種疑慮的聲音: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中國經濟是不是已潛力不再?中國能否應對巨大挑戰?
“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經濟增長及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預期目標之內,一切都在預料之中,沒有什么意外發生。”習近平主席10月在巴厘島的堅定回應,向全世界傳遞著信心和希望。
如果只用幾個字概括中國經濟這一年,“穩”字必在其中。
穩,體現在經濟運行中,穩中回升,穩中向好。
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扭轉了前兩個季度持續下滑的態勢,同比、環比增速均穩中有升。三季度GDP增長7.8%,分別比一、二季度回升0.1個和0.3個百分點。從環比增長情況看,提升勢頭更為明顯。
向上的勢頭,得到眾多經濟數據的印證。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四大指標一致向好,速度、結構、效益同向改善,企業景氣度提升、信心增強。剛剛公布的10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更是連續4個月回升,達到51.4%,創下18個月以來新高,發出市場預期和信心穩定的信號。
經濟運行穩不穩,關鍵看是否處于合理區間。合理區間的“下限”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是防通脹。看經濟增速,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長7.7%,位居全球主要經濟體前列。看農業,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又將迎來一個豐收年;看物價漲幅,CPI低于控制目標,通脹壓力較小,物價基本穩定;看就業,城鎮新增就業為近年來新高。中國經濟列車仍運行在穩健的軌道上。
穩,體現在宏觀調控上,處變不驚,從容大氣。
科學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是今年經濟的一大亮點。針對經濟走勢的不同情況,把調結構、促改革與穩增長、保就業或控通脹、防風險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宏觀調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做刺激—反應式的決策。
在經濟增速的過渡期,這樣的宏觀調控思路需要極大智慧和勇氣。
正是秉持這一理念,盡管上半年經濟增速繼續下滑,宏觀調控依然堅持不采用傳統擴大赤字和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模式,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穩定市場預期。
正是秉持這一理念,當“錢荒”傳言四起,市場在短期內巨幅波動,在貨幣政策方面依然保持定力。冷靜應對,不畏壓力,堅持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
黨中央、國務院在應對復雜局面中,體現了更加精準、更加成熟的調控能力。
調結構,轉型升級謀持續發展
穩中有進。“穩”是指經濟增長處在合理區間,“進”是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
中國經濟到了只有轉型升級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對此保持清醒認識,采取一系列強有力措施,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
調結構,幾場“硬仗”號角響起,更體現轉型發展的決心。
——針對產能過剩,國務院近期專門出臺指導意見,對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進行總體部署。“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
——發展新興產業,研究促進信息產業、健康服務業、光伏產業發展政策措施,將這些產業作為培育新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針對大氣污染,國家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務院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立下大氣污染防治“軍令狀”;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防治大氣污染十項措施、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網絡購物發展迅猛,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寬帶中國”戰略已經啟程,外貿依存度持續回落……將這些鏡頭串在一起,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脈絡。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評價,中國經濟將轉向更加重視消費和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不再以GDP增長論英雄。全國各地在轉型升級上競相出招。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集中進行大氣治理,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山西將淘汰壓縮焦炭產能1800萬噸,內蒙古將淘汰水泥落后產能459萬噸,山東將淘汰煉鋼產能2257萬噸。與此同時,不少地方加大高新技術投入,新興產業成為強勁增長引擎,上半年北京中關村示范區總收入同比增速超過25%,武漢光谷生物城總收入同比增長53%。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