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貫徹落實這一要求,需要各地立足實際、發揮優勢,著力提升城鎮化質量。近年來,山東省煙臺市堅持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功能帶動為路徑、城鄉一體為方向,促進了城鎮化健康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讓農民帶著尊嚴和希望進城。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區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發展。近年來,煙臺市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出臺多個文件,使失地進城農民既能獲得合理的土地征占轉讓收益,又能實現居住條件有改善、生活水平有提高、長遠生計有保障。在戶籍、土地管理、社會保障、財稅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著力破解阻礙人口流動、資產流轉的瓶頸,放寬進城落戶政策條件,打通農民進城的“綠色通道”,保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鄉居民,避免形成“新二元結構”。特別是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面,按照全覆蓋、保基本的要求,加快農民工社會保險全覆蓋,將更多進城務工人員和靈活就業者納入社保范圍;在城中村改造中,將原村民整體轉為城鎮居民,納入城鎮養老、醫療、失業、生育等綜合保障體系;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原村民,給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堅持功能帶動,給城鎮持續發展注入動力。產業是城鎮發展的支撐,也是動力。煙臺市積極探索“功能區帶動型”城鎮發展路子,以功能區建設帶動產業發展、促進產城融合。所謂“功能區帶動型”,就是抓住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的戰略機遇,以發展實體經濟為核心,加快建設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高新技術產業區、工業產業園區、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旅游度假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生態文明示范區以及市、縣、鎮行政中心區和農村社區等功能區,以此促進產業聚集、人口聚集和土地集中集約利用。通過功能區帶動,提高了二、三產業吸納轉移人口的能力,增強了經濟發展活力,形成了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區、以北部沿海城市群為綜合示范區、以交通干線城市帶為優化提升區、以榮烏高速等三條軸線路網連接的鎮村密集地為潛力增長區的“一核一群一帶三軸”城鎮化發展格局。
堅持城鄉一體,構建梯次合理的城鎮體系。城鎮化是一個城鄉互促互動、逐漸融為一體的過程。著眼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煙臺市統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統籌各種要素配置和相關資源利用,按照“抓中心城市強龍頭、抓縣域城市強支撐、抓小城鎮強節點、抓新農村強基礎”的思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宜聚則聚、宜分則分,打造具有膠東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對中心城市,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改善城市整體面貌,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對縣域城市,引導各縣市發揮區位、交通、資源、文化等優勢,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子;對小城鎮,推廣以桃村為代表的交通興鎮、以玲瓏為代表的工業主導、以龍泉為代表的生態小鎮等多種發展模式。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采取強鎮集聚、強村兼并、強企帶動、園區吸納等辦法,促進農村社區與經濟集中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和鎮村企業聯動發展。目前,全市已有1200多個村居轉變為城鎮形態、120多萬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一半以上的鎮被評為省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20個鎮街成為國家重點鎮和省中心鎮。
相關推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