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8
人們外出購物,多少都會有與商家鬧不愉快的經歷,而在沈陽皇城街道中街商業街購物的消費者如果跟商家起了爭執,卻可以體驗到全面和多方位的調解服務。
“設立在中街商業街的矛盾糾紛調解站,匯總了來自街道綜治、司法、派出所、商業街管理辦公室、信訪、律師事務所的服務,由街道綜治委實行全局式管理。”沈陽皇城街道辦事處黨工委的張書記介紹說。
在商場內一旦發生任何矛盾爭執,不論雙方身份和爭執理由,樓層經理都會迅速趕到,立即開始現場調解。一時解決不了問題,當事人就會被帶往最近的矛盾糾紛調解點進行調解。這樣的調解點在商業街上共有7個。
“每個企業調解點都配備了一句調解員,一名民警,一名律師,隨時可以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等方式進行咨詢。”張書記說:“民警來自皇城中街附近的兩個派出所,律師則來自兩家為皇城街道辦事處提供法律顧問服務的律師事務所。此外,本地工商所也會為糾紛調解提供咨詢支持。”
“不少顧客都非常需要法律方面的協助,這種時候我就會詢問他們是否需要視頻連線。這個方法非常好用。”矛盾糾紛調解站的接待員小秦說。她回憶矛盾糾紛調解站設立之前,單在一家百貨每月就會有兩三次激烈的爭執,顧客與商家之間、商家與商家之間的普通糾紛,平均一個月有十六起。
過去身為商場客服員的小秦,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息事寧人,讓爭吵結束。但自行矛盾糾紛調解站掛牌成立,她就多了一個調解員的新身份,開始逐漸感覺到工作性質的不同。
“現在我們要求回訪,要了解顧客從這里走出去以后問題到底解決了沒有,解決得怎樣。”小秦說,“所以現在我們最關心的是顧客的利益。顧客到了這里,我們都追求第一時間解決他們的問題,時間拖得越久,顧客的信任度越低。”
在工作方法上也變得更為精細,當事人對事件的陳述都需要分別聽取和進行筆錄,解決問題時要讓顧客填單,事后還必須逐案回訪、統計結果。小秦說,在調解點成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各類糾紛減少了20%。
表面上看,調解工作站只是使商家和顧客受益,但在街道綜治委看來,它的更大作用在于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管理。
材料9
社會組織又稱民間組織,是為執行一定的社會職能,實現特定的目標而有意識地組合起來的社會群體,具有非營利性、民間性、公益性、自愿性與組織
二、作答要求
問題一:請根據材料4,概括D市在強化外來人口服務管理中的具體做法。(本題20分)
要求:準確、全面、有條理。篇幅不超過200字。
問題二:請根據材料5和材料6,分析提煉出“網格化”管理模式的主要特點。(本題30分)
要求:準確恰當、條理清晰、語言流暢。篇幅不超過300字。
問題三:請結合全部材料,以“管理與服務”為題目,撰寫一篇議論文。(本題50分)
要求:1.文章主題應與所給材料相關,思想性強;
2.論點正確、鮮明,論據準確、充分,論證嚴密、合乎邏輯;
3.結構完整,條理清晰,行文流暢;
4.篇幅在800—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