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某中學校長接受采訪時認為,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對孩子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家長忽視對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視知識教育和智能開發,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讓孩子進行家務勞動,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等。繁重的學習負擔和課外學習班充斥他們稚嫩的童年時代和快樂的少年時代,他們成為了學習的工具。另一方面,有些家長對于孩子的不良表現,不懂得如何教育,視給孩子提供良好學習和生活條件為己任。某高校教授撰文指出,從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規律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缺一不可,而德育在其中起主導因素。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講演中說,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或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還要大。一個人學業的不足并不會深遠影響他的一生,而道德出現問題,卻可能貽害他一輩子。 他說,他從教20多年來目睹了學生的道德滑坡狀況。他分析認為,學校是德育工作的主戰場,而教育無論怎么改革,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觀念已根深蒂固,這種“應試教育”導致大部分學校片面指向學生的分數,出現嚴重的“重智輕德”傾向,學生也就隨之有這樣的觀念。與學生道德認識關系密切的包含校風、班風、校園文化、校園人際關系等內在的校園精神環境,對教育的影響往往是不經意而持久的。
6.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美好社會環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艱苦創業的精神,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
湖南邵陽大祥區板橋鄉渡興中學劉義志建議:農村基層組織應在管理機制上督促家長,關注留守兒童的道德建設,與家長簽訂兒童道德建設責任狀,實行預警機制和失范追究制,并可通過引導和激活退休教師隊伍等社會力量設立“社會保姆”預防留守兒童道德滑坡。基層教育行政部門有必要成立專項領導小組,并劃撥一項經費供下屬學校開展關于留守孩子的德育課題研究。各中小學校應當設立農村留守孩子的專門檔案,針對不同特點分類管理,教師應與外出打工家長及其代管人經常保持聯系,并建立成長記錄卡,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
7.一位教育專家撰文指出,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提高家庭質量,是培養未成年人社會公德的最好方法,父母在孩子要求提高消費時不應當一味滿足,脫離現實條件就應當回絕。孩子在學校被打,家長要有正確的處理方法,告訴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如果確實受了傷害要通過法律手段解決,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師,服從教師管理。即使孩子講一句假話也要追究,并明確告訴孩子這是道德的大忌。不要限制和隨意侵犯孩子的正當權利,要教育孩子有社會主義利益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善惡觀、榮辱觀;保持嚴肅的生活態度;全力支持學校的政治思想和美德的教育工作。父母應該特別重視以身作則,自覺做孩子公德的榜樣,而不是“反面教材”,否則不守公德的孩子就是不守公德的父母的“翻版”。作為父母可以通過講故事、講美文讓孩子懂一些社會公德準則,指導孩子的具體行為。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孩子在具體行動中形成良好道德。購物時與孩子一起排隊,可以培養孩子的公共秩序意識;遇到乞討的人讓孩子給一枚硬幣,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心;在圖書館提醒孩子輕聲慢步,可以讓孩子學會體貼他人;引導孩子向主動讓座位的阿姨說聲謝謝,可以教會孩子懂得感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孩子做出這些舉動時父母應當及時鼓勵和肯定,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從小樹立起公德意識,成為文明的現代小公民。學校及教師,不僅要完成國家及教育主管部門所規定的教學任務,更要注意對適齡學生進行完整健全的人格教育。
8.近日,“大家談”專欄組委托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就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對北京、深圳、廣州、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市670位公眾(成年和未成年人的比例為6∶4)進行了調查。57.2%的被訪者是夫妻雙方在外打工,35.7%的被訪者是丈夫在外,妻子留守在農村。被訪者中47.1%的人將孩子留在農村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27.1%的人將孩子留在農村和其他親戚住在一起,18.7%的人將孩子帶在身邊,7.1%的人將孩子寄宿在老家的學校。 “在外打工,最擔心孩子什么?”37.2%的被訪者擔心孩子缺乏照顧;21.4%的人擔心孩子身體有病;24.3%的人擔心孩子學習不好;只有17.1%的人擔心孩子不學好、干壞事。可見,在外務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狀況重視不夠。
9.記者近日在廣州大學獲悉,溫家寶總理對廣州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駱風教授關于重視家庭教育的信件進行了批示,認為“意見值得重視”,同時批示給中央政治局委員劉延東和教育部處理。劉延東也批轉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溫總理批示精神,完善相應的法規,健全工作機制,確保家庭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據駱風介紹,信件內容約1000字,主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陳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他對記者分析說,家庭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占六成,對小學生占五成,而對中學生占三成。相當一部分中國家長重智輕德,對孩子的思想品德問題不夠重視。家庭教育缺失帶來的青少年道德滑坡現狀令人擔憂。在信中,他建議政府要像抓計劃生育一樣抓家庭教育,并在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中明確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各界還應該推動家庭教育立法,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編制《全國家庭教育工作發展中長期規劃》。
10.(一場辯論)正方: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的,思想道德建設成績是顯著的。反方: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嚴重,思想道德建設薄弱了。
①網民陳市的觀點:我支持反方的觀點,少年早戀,少年少女殉情,青少年犯罪率不斷攀升等等,現實擺在面前,我們斷不可文過飾非,一味歌舞升平,自欺欺人。我們就應該有敢于揭短的氣度,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當頭棒喝,對癥下藥。
②網民薛究的觀點:贊同正方的觀點,社會是進步的,物質條件好了,注重吃穿是必然的。我認為現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前所未有的好。
1979年6月,中國曾派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后寫了一份三萬字的報告,在見聞錄部分有如下一段文字:“美國學生無論品德優劣,品德高低,無不趾高氣揚、躊躇滿志,大有‘我因我之為我而不同凡響’的意味。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大字不識一斗,加減法還得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在他們手里,讓地球掉個個兒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體美,輕數理化。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音體美活動無不如火如荼,而數理化則乏人問津。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學生或擠眉弄眼,或談天說地,或蹺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搖來晃去。”結論是美國的基礎教育已經病入膏肓,可以這么預言,再用20年,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并超過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
在同一年,作為互訪,美國也派了一個考察團來中國,他們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幾所學校后也寫了一份報告,在見聞錄里有如下一段文字:“中國的小學生在上課時喜歡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師發問舉起右手,否則輕易不改變;幼兒園的學生則喜歡把胳膊放在身后,室外活動除外。中國的學生喜歡早起,7點前在中國的大街上見到最多的是學生并且他們喜歡邊走邊吃早點。中國學生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據一位中國老師的解釋,它是學校作業在家庭中的延續。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學習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在學期結束時一般會得到一張證書,其他人沒有。”結論是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任何一個國家同年級學生比較都是最好的。可以預測,再用20年時間,中國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將把美國遠遠甩在后面。
30年過去了,兩份預言都錯了!
③網民丁實的觀點:同意反方的觀點,就我們這里來說,現在青少年都是講究吃穿,趕時髦圖新鮮,他們就不想想家里的父母在田地里辛苦一個月得到的那點錢還不夠他們買件時髦的衣服呢!總的來說,從五講四美三熱愛,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尊老愛幼,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等方面看,現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20多年前相比就是有些滑坡掉隊了。
④網民姚思的觀點:我支持反方觀點,但并不悲觀,并不喪氣,仍然看到了希望,仍然信心百倍。我們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確實少手段,少方法,少創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發展階段,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既要看到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信息技術等高科技日新月異給我們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帶來的新機遇,更要正視國際敵對勢力的思想文化滲透,社會丑惡現象和消極腐敗現象給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帶來的嚴峻挑戰。必須看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仍存在許多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地方和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