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集中反映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的諸多問題。請根據這兩則材料,對這些問題的具體表現進行概括和歸納。(10分)
要求:準確、全面、有條理。不超過200字。
給定資料
1.在城里公立小學開學的9月1日,張老師的打工子弟學校也開學了,在垃圾場邊的平房里,18名學生走進了簡陋的教室。同是小學教師出身的李某夫婦創辦的“行知打工子弟學校”,則在一片荒蕪的菜地里迎來了求學的孩子們。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學校就這樣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艱難地生存了下來。這樣的學校數量有限,仍有眾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學上。
在某民辦大學做管理工作的孫某為了讓從農村接出來的孩子有學上,在郊區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學。但是,校方要收取1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借讀費和贊助費,這些高昂的費用讓孫某感到發懵。因為公辦學校門檻高,在城鄉結合部,條件簡陋、收費較低的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然而,這樣的學校絕大部分都戴著“非法”的帽子--沒有辦學許可證,很難逃脫被關停的命運。已有3年“辦學經驗”的秦老師說:“要拿辦學許可證,必須有房屋產權證。可由于經費緊張,學校只能租用別人的場地及房屋。別說我們拿不出房屋產權證,就連房東也拿不出,因為房東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擁有1500多名學生規模的私立金星小學就是因為校舍所在地被拆遷,從此銷聲匿跡了。“沒有政府的支持,我們也不敢在硬件設備上加大投資。”辦學人代某說:“艱難辦學,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學生可以放心讀書,老師也可以安心工作。”實際上這類學校的教師隊伍很不穩定,往往春節一過,教師走掉一半是常事。許多年輕教師都把私立學校當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適工作,立馬就跳槽走人。
開學已經好幾天了,因為交不起300多元的學費,12歲的陳某遲遲沒有報到。和陳某一樣,由于家庭生活困難,不少農民工子女不得不放棄求學。樹人學校也是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開學已經一周,還有100來名學生沒來報到。校長既失落又無奈,“反正每到開學,總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轉學了。至于有沒有人輟學,那就沒辦法統計了。”
春節過后,8歲的鄉村女孩兒張某在B市郊區的一所公辦小學里迎來了新學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農民工子女難有這樣的待遇。“我也想去公辦學校上學,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學費實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帶的飯菜到中午有點變味發餿,一位小學四年級學生心里就有點發酸。
“B市的公辦學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實驗教材。將來考大學,因為沒有戶口,孩子還得回去考,怎么辦?”從山西來B市打工的張某愁苦地問。考慮到這個因素,許多家長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國統編教材的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
“我媽媽很少給我零花錢,我也沒有什么新文具,總覺得在班里抬不起頭。”這是一個“有幸”到公辦學校就讀的農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尷尬。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不少鄉下來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辦學校里,都有孤獨、自卑的感覺。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一研究員表示,要警惕農民工子女心理“邊緣化”傾向。他說,農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經濟條件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好不容易能與城里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里接受質量較高的教育,卻又要承受來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難沒有讓他們退縮,可這種心靈的創傷卻難以撫平。
2010年8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這是溫家寶總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學時,在學校黑板上寫下的題詞。廣大人民群眾都希望并相信在實施《綱要》的過程中,這美好的愿景會變成現實。
2.新華社、中國青年報記者聯合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這一調查歷時7天,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向農民工發放調查問卷131份,其中有效問卷125份。73名受訪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樣的待遇”,43名受訪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費標準”,17人希望能“有供農民工子女就讀的專門學校”。調查同時顯示,78位受訪農民工表示,通過“朋友介紹”為孩子在城里聯系學校;16人表示“從媒體報刊獲悉”有關學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門咨詢”,2人表示由“家鄉教育部門推薦”,1人表示“學校主動上門”。
調查表明,有46名農民工子女,曾經因為父母務工地點的變化而被迫轉學。其中轉學1次的有10人,轉學2次的有12人,轉學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學遇到的最大困難時,54位受訪者表示是“費用太高”,占受訪總數的43.2%;46人表示是“沒有城市戶籍”,占受訪者的36.8%。選擇“住處附近沒有學校”、“受城里人的歧視”、“畢業后拿不到畢業證”的受訪者比例依次為16.8%、6.4%和4.8%。“我本來準備把小孩送到公立學校,但因為不是本地戶口,我找的一所學校每學期竟然要8000元的贊助費,另外還要交這費交那費,最終還是沒有去。”在N市打工的羅某告訴記者。
調查同時顯示,有20名農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學時曾“遭受到拒絕”,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學校才接受”;有19位受訪者表示孩子在學校“有過不公平待遇,但不嚴重”,3人表示孩子在學校“有過不公平待遇,情況比較嚴重”。調查還顯示,77.6%的受訪農民工表示,孩子“學習成績一般”或“成績不好”。88名受訪者表示,“從來沒有”或“不一定”有時間輔導孩子學習,占受訪總數的70.4%。“小孩只要聽話,知道尊老愛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沒時間想太多,學校的質量也就不管了。”今天33歲的王某來自南方某縣,以幫酒店洗臺布為生,談起孩子的教育,他無奈地說。
此題的題目是“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集中反映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的諸多問題。請根據這兩則材料,對這些問題的具體表現進行概括和歸納。
第一,鎖定資料一和資料二,這是答案的范圍。
第二,我們發現題干中對考生的作答要求是概括和歸納,那么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材料中找出具體的要點,更重要的是要對要點進行總結,分類匯總。
第三,我們發現問題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受教育問題,在閱讀材料前我們就可以大膽設想,這道題可能涉及的主體有哪些,也就是我們學習的主體分析法。不難發現,其中,有隨遷務工子女、家長、老師、還有學校、社會等幾個主要方面。
我們在具體閱讀材料時,可以有針對性的找問題,這樣有針對性計較好歸類。
由此我們發現:
1、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
2、農民工子女學校:學校數量有限,條件簡陋,經費緊張;沒有辦學資質和合法地位;生源不穩定。
3.政府:政府缺少對農民工子女學校支持
4.教師:教師隊伍不穩定,
5.農民工子女:出現輟學現象;心理出現“邊緣化”現象;無法參加當地高考。
6.家長:某些家長對教育不夠重視
參考答案如下:
1、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
2、農民工子女學校:學校數量有限,條件簡陋,經費緊張;沒有辦學資質和合法地位,缺少政府支持;教師隊伍不穩定,生源不穩定,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3、農民工子女:出現輟學現象;心理出現“邊緣化”現象;無法參加當地高考;某些家長對教育不夠重視。(161個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