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自6月1日起至8月20日,河南省周口市在全市公職人員長期不上班“吃空餉”問題治理中,查出各類“吃空餉”人員達5731人,按每年每人平均工資2萬元計算,僅此一項開支已超過1億元人民幣。
僅僅一個地級市,查出的空餉就高達五千多,而這還可能只是保守數字。因為據周口市紀委稱,部分單位人員在自查中弄虛作假,用虛假病例、請假條等應付,還有個別單位管理混亂、存在盲區和死角等問題。所以,周口市紀委還將繼續加大清查力度,對已核查過的單位采取回頭看、嚴格責任追究。事實上,就在8月12日的另一則報道中,周口市紀委相關人士表示:“等被延遲的核查工作全部結束后,全市清查出的‘吃空餉’人員數字可能突破萬人。”
數額如此之大,周口的情況不可謂不嚴重,但是從近些年爆出的新聞來看,周口絕非個案。僅2012年的山西,就接連爆出山西省文水縣原副縣長王輝“吃空餉”15年、侯馬市國土資源局職工盧建平連續9年吃空餉等丑聞。而就在周口開展“吃空餉”問題治理的同時,河北省從7月到10月也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吃空餉”專項治理工作,從中國青年報公布的試點縣河北寧晉的情況來看,全縣1.3萬人吃“財政飯”,此次專項一舉清理出292名“吃空餉”者,僅此一項,該縣財政每年就能少支出380多萬元。河北一個縣近乎三百人,周口一個地區高達五千多,那一省該有多少“吃空餉”的,全國又一共有多少,數字觸目驚心。
就“吃空餉”而言,這是一個老問題,自唐宋時期實行募兵制度以來,虛報士兵數額以獲取更多餉銀的問題在我國歷史上就長期存在。而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公職人員數量不斷擴大,由于公務員進出機制不暢通,導致停薪留職現象大量存在,借調、兼職等交流制度不健全,以及“退居二線”的官場潛規則,客觀上導致了許多“吃空餉”的情況出現。
然而,任何看似客觀因素使然的違規行為背后,都有主觀因素作祟。在古代,所謂“吃空餉”的主體,大都不是那些戰死沙場或者退伍還鄉的“空餉”名義本人,而多半是那些隱瞞真相或者捏造數據的大小軍官。以古觀今,河北寧晉縣每年吃空餉吃掉的380多萬元,周口地區每年超過一億元的吃空餉開支,這些經費到底有多少進了那些沒在崗沒干活的停薪留職、借調、退居二線人員的口袋,又有多少進了制造空額、隱瞞真相、包庇違規的大小領導的腰包,大約也可想而知。所以,“吃空餉”絕非僅僅是一個制度漏洞和管理不善的問題,更是一個值得極端重視的公權腐敗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指出了治理任何腐敗現象,包括“吃空餉”問題的兩條道路。一要建章立制,對全國范圍內的“吃空餉”現象來一次大清掃,在清掃中完善公務員薪酬管理的相關監管、審計、問責制度,修繕公務員“退居二線”政策,建立公平公開的平臺和渠道,接受人民群眾的民主監督。二是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和黨性規則意識的教育,發揮優秀黨員干部的榜樣作用,嚴懲腐敗分子以儆效尤,引領公務員風氣向為民務實清廉的方向真正切實轉變。只有兩方面結合起來,長期堅持,協調推進,才能真正回應周口這五千空餉給我們敲響的警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