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9月8日是聯合國國際掃盲日。每年的國際掃盲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會頒發“國際掃盲獎”,獎勵那些對識字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組織和個人。
今年的國際掃盲日主題是“服務于21世紀的掃盲”,強調掃盲是對話、交流、融入新的互聯網社會的首要條件。隨著時代的發展,“掃盲”一詞的含義也在發生變化。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所說:“掃盲絕非僅僅是一項教育優先的工作。它是大有可為的投資,是21世紀新的種種掃盲的第一步。”
21世紀的掃盲工作不應局限于識字教育,文化、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都需要“掃盲”。放眼全球,不少國家積極采取措施,掃除各個領域的知識空白,提高全民的文化、藝術、科學普及率。
法國:博物館擔當“文化掃盲”主力
在法國,作為公共文化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機構如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遺產地等,充分發揮了向民眾普及文化知識即“文化掃盲”的功效。以博物館為例,作為博物館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法國政府非常看重其國內45個國家級博物館、1200個地方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讓各類博物館普遍堅持低價政策,以便讓所有的民眾都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博物館實行多種形式的門票優惠政策,吸引最廣泛的民眾走進博物館。如每月的第一個星期日,盧浮宮免費對外開放;每年春季組織“博物館日”活動,博物館免費迎接觀眾參觀。為了鼓勵年輕人到博物館參觀學習,不少博物館還規定,25歲或30歲以下的參觀者可以購買打折門票,如在羅丹博物館,25歲以下的參觀者可以購買半價票。
在促進文化普及的同時,法國政府還特別注重“文化民主”,即讓每個公民都能平等地參與文化活動,尤其是讓那些在社會地位、工資收入、居住地點處于不利處境的人也能獲得參加文化活動的機會。由法國文化部與法國國家社會融合和機會均等協會聯合舉辦的“時光之門”活動就是其中的代表。考慮到法國青少年享受文化方面的不平等性在假期表現得尤為突出,“時光之門”活動優先針對家庭條件較差的年輕人。每年暑假,法國各地的69家文化遺產單位面向少年兒童開放,邀請他們參加歷史、考古、文學、建筑、戲劇、音樂、電影等多項活動,寓教于樂,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
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使法國人養成了愛去博物館、喜歡參加文化活動的良好風尚。據統計,法國6500萬人口中,有5200萬人至少每年參觀一次博物館。
奧地利:把音樂列入義務教育
奧地利被譽為“音樂之國”,其國民的音樂普及程度很高。毫不夸張地說,音樂已像面包、沙拉一樣,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除了悠久的音樂傳統,對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視與普及是造就奧地利全民音樂素質普遍較高的重要原因。其中,把音樂列入義務教育的范疇為奧地利普及音樂打下了基礎。
奧地利的義務音樂教育為9年,針對6歲至15歲的孩子,目標是幫助學生開啟進入音樂世界的大門,使學生認識到音樂對人生、社會的重要性和意義,并向其傳授相應的專業知識。學生經過幾年的音樂教學后,如果能識譜、能彈奏簡單的曲子、能聽懂歌劇,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奧地利法律規定,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接受音樂教育,教學大綱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音樂課時數也有詳細規定。小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學生每周至少要上2個課時的音樂課,主要教授音樂基礎知識,如五線譜、各種樂器的起源和演變等,還有演唱練習及一些作曲的基本規則。五年級至八年級的學生,每周只要求有1節音樂課,主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與創作能力。作為課堂音樂教學的補充,老師經常會帶學生去聽音樂會、看歌劇。不少學校還建立了學生合唱團等各種音樂活動團體,學生們經常自己舉辦演出。八年級以后,學生面臨分流,一部分進入技校或職業學校,基本上不再上音樂課;另一部分進入文理中學,他們可以在音樂課和藝術課之間進行選擇。
為延續優良的音樂傳統,奧地利政府及聯邦教育、科學與文化部還出臺了相關措施,保障音樂教師的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
德國:“科學長夜”掃除科學盲
德國民眾的科學素質普遍較高,德國科學界對全球科技的重要貢獻也讓德國人為之驕傲,這都與德國政府重視科學知識普及的傳統密不可分。
說到德國的科普教育,不能不提及“科學長夜”。“科學長夜”活動于2001年首次在柏林舉辦,之后每年舉辦一次。活動選在一個周末的下午5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70多家柏林的科研院所對外開放,向民眾展示各自的實驗室、演示大廳、工作內容、研究成果,并為民眾答疑解惑。“科學長夜”涉及的內容相當廣闊,包括醫學、信息技術、宇宙、能源、生物學等多項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門類。“黑巧克力是否會減少心臟病患者死亡率?”“飲用運動飲料是否有利健康?”參觀者仔細思考后作答,研究人員耐心解釋問題背后的科學道理。如果答對,還能得到一些小禮品作為獎勵。
在柏林,“科學長夜”活動已成為傳統。每年“科學長夜”的參與者數以萬計,大部分參與者攜家帶口,一些小觀眾不過兩三歲。近年來,該活動逐漸推廣到德國其他城市,如德累斯頓、漢堡、斯圖加特等。“科學長夜”讓公眾與科學家面對面,有助于大面積掃除“科學盲”。
除了“科學長夜”,德國每年還開出一艘“科學船”,船艙是一座“科技展覽館”。每年,這艘移動的“科技展覽館”都會花5個月時間游遍德國全境,每停靠一座城市,民眾都能免費登船參觀,了解新技術。另外,德國多所大學每年舉辦“兒童大學”活動,由大學教授向孩子們深入淺出地講解各種科學知識。在每年的萊比錫書展、法蘭克福書展上,針對兒童的科學圖書也不在少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2013年“孔子掃盲獎”
新華社巴黎9月9日專電(記者 尚栩)9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掃盲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9日在巴黎總部將中國政府資助的“孔子掃盲獎”授予孟加拉國、科特迪瓦和納米比亞的三家機構,以表彰它們在掃盲方面作出的努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向全世界在掃盲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或機構頒發掃盲獎。目前,這一活動共設有兩個獎項,除中國資助的“孔子掃盲獎”外,還包括韓國資助的“世宗王掃盲獎”,兩個獎項每年同時評審和頒發。
9日獲頒2013年“孔子掃盲獎”的三家機構分別是孟加拉國“達卡阿赫薩尼亞工作隊”、科特迪瓦“學習為了更好地生活”組織以及納米比亞教育部下屬的成人教育管理局。這三家機構均因在本國開展普及性掃盲教育計劃而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表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頒獎儀式結束后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掃盲工作是21世紀和平發展的基石,非常感謝中國政府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開展掃盲計劃的支持。“孔子掃盲獎”的頒發已經持續了近十年,這一獎項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一國政府合作的典范。
中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尤少忠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能夠通過“孔子掃盲獎”的頒發激勵更多國家的政府機構、民間團體或個人投入到全球掃盲事業中去。尤少忠說,中國近年來在掃盲教育領域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中國愿意同其他國家分享經驗,交流學習,共同進步,為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掃盲事業作出貢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掃盲獎”是根據中國政府提議,在2005年9月教科文組織第172屆執行局會議上討論通過,并在同年舉行的教科文組織第33屆大會上批準設立的一個重要獎項。從2006年開始,這一獎項每年頒發一次,每個獲獎者可以獲得2萬美元獎金、證書和獎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