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日前,水利部正式對外公布第十三批國家水利風景區名單,山東臨沂沂河劉家道口樞紐水利風景區、江蘇徐州潘安湖水利風景區等70處水利風景區入選。
近年來,水利部通過水利風景區建設、河湖連通、水生態修復等手段,加速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由于有了一城“活水”,城市的面貌有了根本改觀,城市產業轉型升級也步入新軌道。
在水利風景區和水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的治水思路有了怎樣的變遷?一城“活水”給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以治水為突破口促進城市華麗轉身?
美麗景區:折射治水理念之變
冬季的午后,和煦的陽光照在臨沂武河濕地的水面上,微風吹起,水面泛起層層漣漪。不遠處,成群的野鴨時而在水中嬉戲,時而騰空穿越連片的蘆葦蕩。走在這片濕地公園,藍天、白云、碧水交相輝映,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
“經過濕地7天的凈化,進入濕地的五類水能夠變為三類水。這一人工濕地既可以凈化臨沂市南涑河、陷泥河等城市內河的尾水,也能有效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目前,武河濕地中已經遍布蘆葦、荷藕等十幾種水生植物,各種候鳥也已經把這里當作棲息之地。”臨沂市水利局副局長任廣云說。
而在江蘇徐州,城市中也不乏這樣的美景。在徐州金龍湖水利風景區,記者看到,湖水清澈見底,湖底的水草、石頭清晰可見,湖堤上樹木繁多,湖區環境幽靜、愜意。
而在幾年前,這里的環境卻與如今有著天壤之別。“過去,這里的湖區是一片城市低洼地,由于沒有任何治理,這里成為城市排污的一個通道,污水橫流、寸草不生、蒼蠅滿天飛。”徐州市水務局副局長劉民說。
這樣的變化源自治水理念的變遷。
“過去我們的治水理念主要停留在防洪、灌溉等層面,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們適時轉變了‘人定勝天’的思想,提出了‘人水和諧’的治水新理念,使城市河湖逐漸向防洪、供水、生態景觀等多功能方向邁進。”江蘇省水利廳副廳長陶長生說。
在先進理念的指引下,疏浚清淤、生態修復、河湖連通等一系列工程在臨沂展開。構筑了八河貫通、碧水映城的環城水網,通過清淤疏浚、生態護岸為重點的綜合整治,實現了河道一年四季長流水、流清水。
截至目前,我國已批準設立了十三批、共588家國家水利風景區。以水利風景區建設為推手,讓水“活起來”,推動城市水環境實現了歷史性變化。
一城“活水”:促進城市轉型升級
“自古彭城列九州”,作為江蘇乃至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炭基地,徐州在把大量煤炭外運的同時,在生態環境上卻付出了沉重代價。“半城煤灰一城土”曾經是這座城市的真實寫照。
位于徐州市賈汪區的潘安湖就曾經是一片大的采煤沉陷區。長期以來,這里坑塘遍布,荒草叢生,生態環境惡劣。如今,記者看到,通過生態治理,這里已經建成風景秀美的潘安湖濕地公園。周邊的村莊也因為濕地公園有了大的改變。
“過去,村民收入主要靠挖煤、運煤,又臟又累。如今,村里辦起了500多畝的采摘園,50多戶村民家里還搞起了農家樂,村民年均純收入從過去的5000元漲到13000元。”據馬莊村支書孟慶喜說。
在潘安湖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下,賈汪區加快產業轉型步伐,形成了花卉苗木種植、農業觀光采摘、農家樂旅游、旅游服務業發展等一村一品的產業結構。 2013年以來,新增各類規模的酒店、購物超市、文化娛樂等三產服務業項目50多家,個體業戶和私營企業同比分別增長了21%、9.8%。
城市環境改善了,帶來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拉動了城市產業轉型升級。
長效管護:制度保障如何構建
水利風景區建成后,如何進行長效管護?構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成為關系城市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水利風景區發展中,有兩個難題:一是投入,二是管理。”中國水利經濟研究會副理事長祁正衛分析說,如何建立多元投資體系,完善水利、旅游、工商等各部門協同管理的機制,都需要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總結。
“在發展中,臨沂把水生態文明上升為政府行為,注重頂層設計,邀請規劃專家對城市定位和發展戰略進行前瞻性研究,確立了生態發展的理念。制定出城市發展的系統規劃,水利、環保、工商等部門分工協作,責權明晰。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確保了工程建設與管理開發無縫銜接。”任廣云說。
與此同時,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也成為各地水生態文明建設中必然要遇到的課題。
“在投資上,堅持政府投資為主體,通過招標方式帶動企業和社會投資多元參與。在水利風景區管理上,我們堅持實行市場化運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把適合市場經濟運營的部分全部交由市場主體參與競爭。”劉民說。
在日前召開的黨組擴大會議上,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強化節水型城市建設,開展城市水生態環境治理,加快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專家表示,在水利風景區和水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堅持水資源、水工程、水管理三位一體,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推動水資源的科學開發、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帶動地區一產、二產和三產的聯動發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