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課程概述 |
第 2 頁:第二節 課程目標 |
第 3 頁:第三節 課程設計 |
第 4 頁:第四節 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 |
第 5 頁:第五節我國中學的課程 |
第二節 課程目標
一、課程目標的概念
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是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廣義的課程目標,指向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蓋面是全層次的。它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又包含年級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狹義的課程目標,指向教育內部的教育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個相對狹窄而具體化的視角。它的涵蓋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標,不包含教育方針。
二、課程目標的分類
(一)生成性課程目標
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差異,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二)行為取向性目標
行為取向性課程目標是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具有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與評價功能。行為目標具體、明確,便于操作、評價,對于學習以訓練知識、技能為主的課程內容較為適合。
(三)表現性課程目標
表現性目標。指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
三、課程目標的確定
(一)對學生的研究
對學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學生身上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它通常包括三方面內容(1)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現狀,并把它與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學生個體的需要;(3)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
(二)對社會的研究
對社會的研究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課程領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會生活劃分為若干有意義的方面.再分別對各個方面進行研究。
(三)對學科的研究
學科知識即學科的邏輯體系,包括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科的探究方式、學科的發展趨勢、該學科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等等。在制定課程目標時必須研究學科知識、類型、發展及其價值。客觀地反映學科知識增長的客觀要求。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