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I部分選擇題 |
第 2 頁:第Ⅱ部分非選擇題 |
第 3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答案: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 |
三、名詞解釋題
27.(P230)倒攝抑制:是指以后學習的內容干擾以前學習的內容。
28.(P88)頭一尾梯度:發展的進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尤其是身體運動的發展方向,具有同神經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從控制靠近頭部的運動向著控制更遠的腳部,這一進展的方向稱作頭一尾梯度。
29.(P374-375)自我意識:是對自己的外在和內在的自我評估或衡量。
30.(P360)疲勞:是人們連續學習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種現象,可以分為生理的疲勞與心理的疲勞。
31.(P452-453)凱勒計劃:是由心理學家凱勒開發的個別教學系統,簡稱PSI。
四、簡答題
32.(P2-3)從自己的研究對象出發,學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對學校教育現象的心理學認識(如從心理學角度對學校、教學、課、學生及教師的認識);學習的基本理論(揭示學習的實質和學習過程);各種類型的學習;學習的遷移、保持和遺忘;影響學習的主要心理因索(如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感知和注意狀態、學生自我意識、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習過程及其結果的測量和評定等。
33.(P143-144)班杜拉進一步發展了條件反射的理論,提出了社會學習的理論。他認為人類的學習是個人與特殊的社會環境持續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習者可以通過觀察被模仿者(榜樣)受到獎賞或強化而產生自我強化的作用。他的理論最突出的特點如下:
(1)強調觀察式學習或替代強化學習。
(2)強調符號強化的作用。
34.(P113-114)柯爾柏格將道德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時期,每一階段包含兩個時期。六個時期依序發展,層次不得紊亂或倒置。
(1)水平A:前習俗階段
第一期,懲罰與服從的定向。
第二期,操作與關系傾向。
(2)水平8:習俗階段
第三期,人際關系與補同的定向。
第四期,權威和社會權力控制的定向。
(3)水平C:后習俗階段
第五期,社會契約方法定向。
第六期,普遍的道德原則傾向。
35.(P298)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2)能否正確地選擇和組合有關原理原則。
(3)言語的指導。
(4)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個別差異。
36.(P396)稟賦優異兒童的學習效率高,而在當前教學體制的限制下,只能保持與一般兒童相同的教學進度。為避免這部分兒童“元事可干”,教師必須為他們提供較多或較難的教材或相應的學習內容。這種以加重課業作為充實的教學法即充實制教學策略。
五、論述題
37.(P56-57)課堂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和學雙方,或者說是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交往。這個過程中發動者、引導者和主導者是教師,因而教師的勝任是正常交往的前提。他們應具備以下條件:
(1)對所教課題勝任。
(2)應被學生視為可靠的、一致的、有預見力和樂于助人的人。
(3)在講授的可懂度、說服力和生動性方面可以接受。
(4)講授熱情、目的明確、態度友好而坦率。
(5)有接受反饋的愿望,樂于接受意見。
(6)講話的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大多數學生能夠接受。
(7)要有提問的技巧,不能只提知識性的簡單問題,還能采用啟發式提問。
38.(P433-436)教學設計過程的基本要素:
(1)分析教學對象。
(2)制定教學目標。
(3)選用教學方法。
(4)開展教學評價。
教學設計過程及其組成部分:
(1)學習需要的分析。
(2)教學內容分析。
(3)教學對象分析。
(4)學習目標的編寫。
(5)教學策略設計。
(6)教學媒體選擇。
(7)教學媒體設計。
(8)教學評價。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