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章 |
第 2 頁:第二章 |
第 3 頁:第三章 |
第 4 頁:第四章 |
第 5 頁:第五章 |
第 6 頁:第六章 |
第 7 頁:第七章 |
第 8 頁:第八章 |
第 9 頁:第九章 |
第 10 頁:第十章 |
第 11 頁:第十一章 |
第 12 頁:第十二章 |
第 13 頁:第十三章 |
第 14 頁:第十四章 |
第 15 頁:第十五章 |
第 16 頁:1-5章名家精析 |
第 17 頁:6-10章名家精析 |
第 18 頁:11-15章名家精析 |
第一章
一、單項選擇題
1.【精析】A教育心理學成熟期,人本主義掀起一場教育改革運動。
2.【精析】B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編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學》,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由此確立了教育心理學的獨立體系。
3.【精析】D教育心理學初創時期為20世紀20年代以前,發展時期為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時期為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時期為20世紀80年代以后。
二、填空題
1.初創時期 發展時期 成熟時期
2.心理學 教育學
3.課堂紀律 課堂氣氛 師生關系
4.自我檢查 自我強化
三、簡答題
可結合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1)幫助教師準確地了解問題;(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3)幫助教師預測并干預學生;(4)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四、論述題
(1)學習過程。
指學生獲得,保持和應用知識、技能與道德規范的過程,在教育心理學中,人們研究最早和最多的就是這一過程,這些研究結果構成了學習/動機理論。各家各派學習理論之爭也都集中體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解釋上。
(2)教學過程。
指教師把知識技能以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教育心理學對教學過程的研究比起對學習過程的研究起步要晚,目前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效教學理論。
(3)評價/反思過程。
這既可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之后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又可貫穿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之中。它是對學習和教學效果進行的測量,評定和反思,以求進一步改進的過程。
這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學習過程受教學過程影響,教學過程要圍繞學習過程進行,并且通過學習過程而起作用,評價/反思過程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而變化,反過來又促進學習和教學過程。同時,這三種過程都受教學過程四種變量的影響。
第二章
一、單項選擇題
1.【精析】A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的典型特點是自我中心性。
2.【精析】B埃里克森發展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初中和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發展自我同一性的時期。
3.【精析】D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4.【精析】A2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二、填空題
1.情感體驗
2.性格
3.場依存
4.邏輯思維運算
5.具體運算
三、簡答題
場獨立與場依存是兩種普遍存在的認知方式。具有場獨立方式的人,對客觀事物作判斷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于他們的周圍背景,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具有場依存方式的人,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予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他們的態度和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的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四、論述題
人格的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以下是影響人格發展的三個方面:
(1)家庭教養模式:專制型、放縱型和民主型三種教養模式,對兒童的人格發表有很大的影響。
(2)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學生社會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相互影響來實現。
(3)同輩群體:與同輩群體的交往使兒童能夠進行人際關系和交流的探索,并發展人際敏感性,奠定兒童今后社會交往的基礎,促進兒童的社會化和人格的發展。
第三章
一、單項選擇題
1.【精析】C我國著名心理學家一般把人的學習定義在社會生活實踐中。
2.【精析】C刺激分化指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
3.【精析】C正強化和負強化都是為了增加反應的概率。
4.【精析】C逃避條件作用指當厭惡刺激出現后,有機體作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后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增加。
5.【精析】C巴甫洛夫是俄國生理、心理學家。
二、填空題
1.獲得評價
2.負強化
3.相互作用
4.有意接受學習論發現學習論結構
5.懲罰
三、簡答題
(1)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個動作跟隨著情境中一個滿意的變化,在類似的情境中這個動作重復的可能性將增加,但是,如果跟隨的是一個不滿意的變化,這個行為重復的可能性將減少。可見一個人當前行為的后果對決定他未來的行為起著關鍵的作用。“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形成可改變的聯結,給以滿意的后果,其聯結就增強,給以不滿意的后果,其聯結就減弱。”獎勵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獎勵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進行強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來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極的或令人煩惱的部分。因為他發現懲罰并不一定削弱聯結,其效果并非與獎勵相對。
(2)練習律:指一個學會了的反應的重復將增加刺激一反應之間的聯結。也就是S—R聯結受到練習和使用得越多,就變得越來越強,反之,變得越弱。在他后來的著作中,他修改了這一規律,因為,他發現沒有獎勵的練習是無效的,聯結只有通過有獎勵的練習才能增強。
(3)準備律: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學習者有準備而又給以活動就感到滿意,有準備而不活動則感到煩惱,學習者無準備而強制以活動也感到煩惱。
四、論述題
(1)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和看法。
(2)這種在沒有現成知識經驗前提下的解釋,并不都是胡猜亂想,而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而推出合乎邏輯的假設。
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真正地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的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3)教學不是知識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的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需要與學生共同就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調整。
(4)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學生的共同體之中,這些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
教學就是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們看到那些與他們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進行。
第四章
一、單項選擇題
1.【精析】A遠景的間接性動機是與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前途相連的。
2.【精析】D強化物應當及時出現在被強化行為之后。
3.【精析】A可利用直接發生和間接轉化兩條途徑培養學習動機,其中考慮如何使學生原有學習需要得到滿足是利用直接發生途徑。
4.【精析】D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
5.【精析】C根據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以分為高尚的與低級的動機。
二、填空題
1.替代性強化
2.誘因
3.結果效能
4.自我提高
5.行為的結果因素先行因素
三、簡答題
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動機是指出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
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外在學習動機的實質仍然是一種學習的內部動力,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強調內部學習動機,但也不忽視外部學習動機的作用。老師應一方面逐漸使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另一方面又應利用外部動機使學生已經形成的內部動機處于持續的激起狀態。
四、論述題
學習動機的培養:
(1)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學習動機;
(2)利用直接發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學習動機。學習動機的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第五章
一、單項選擇題
1.【精析】A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將遷移分為水平、垂直遷移。
2.【精析】C賈德提出了經驗類化理論。
3.【精析】D按照共同要素說,兩任務的共同成分可以是學習材料、學習結果、學習過程、學習目標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態度、情感方面的。
4.【精析】D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可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遷移與重組性遷移。
5.【精析】B它們都是同化性遷移。
二、填空題
1.認知結構2.一般遷移3.正遷移負遷移4.負遷移5.量杯
三、簡答題
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遷移方式,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了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
首先,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
其次,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次,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這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四、論述題
早期的遷移理論主要包括形式訓練說、相同要素說、經驗類化說與關系轉換說等。
形式訓練說認為心理官能只有通過訓練才得以發展,遷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而發展的結果。
共同要素說認為兩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時可以產生遷移。
經驗類化理論強調概括化的經驗在遷移中的作用,強調原理的理解,這較共同要素說有所進步。
關系轉換理論認為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的關系。
點擊查看:2013年司法考試卷四案例分析例題匯總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