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4 頁:判斷題 |
第 5 頁:簡答題、案例分析題、論述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四、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教育的文化傳遞、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與創造功能。
2.【答案要點】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范;(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4)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3.【答案要點】
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
(1)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地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它是學習的內部動機。 (2)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指個體由自己的學業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屬內驅力是指個體為了獲得長者(如教師、家長等)的贊許和同伴的接納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學習搞好的一種需要。
4.【答案要點】
知識歷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知識學習是增長經驗、形成技能、發展創造力的重要前提。首先.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學校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其次,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學生各種技能形成和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再次,知識學習是創造性產生的必要前提。
5.【答案要點】
自主學習能力指導的要求有:(1)讓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
(2)幫助學生優化學習策略;(3)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4)提供適當的練習機會;
(5)采取多種指導方式。
6.【答案要點】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設置疑問引導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行為方式。課堂提問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設計問題;(2)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問; (3)要目的明確,把握好時機; (4)提問的語言要準確,具有啟發性;(5)提問的態度要溫和自然; (6)要及時進行評價和總結。
五、案例分析題
1.【答案要點】(1)《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改)》提出,教師應具有愛國守法、愛崗敬業、 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的職業道德。
(2)材料中的“范跑跑”明顯違背了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的職業道德要求。在危難之時, 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如何疏散學生和如何營救學生,而不是逃跑。
2.【答案要點】
(1)李某的行為符合《教師法》第七條規定,教師有權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李某如實反映了學校存在的問題是依法行使其權利。
(2)根據《教育法》第29條,學校有維護教師合法權益的義務。《教師法》第36條這樣規定:“對依法提出申訴、控告、檢舉的教師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行政處分。國家工作人員對教師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①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協調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實現整個教育在時空上的緊密銜接。②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協調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證整個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③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協調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實現各種教育間的互補作用。從而加強整體教育的有效性。 (2)學校與家庭聯系的基本內容和方式:①互相訪問。②通訊聯系。③召開家長會。④在學校中組織家長委員會。⑤舉辦家長學校。 (3)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聯系的內容和方式:①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校外教育組織,使學校與學生主要居住區之間形成穩定的聯系。②學校系統與宣傳部門建立聯系,共同開展一些對學生有益的活動。③學校與社會公共文化機構建立和保持經常性的聯系。④學校與社會專門性的社會教育機構建立穩定的聯系。⑤學校有選擇地與有關工礦、企業、村鎮、部隊等建立聯系。 (4)一般來說,在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的協同和配合中,學校應起主導作用。
2.【答案要點】
(1)必須提出明確而具體的目的、任務; (2)在觀察前要做好有關知識的充分準備,并訂出周密的計劃;(3)有計劃有系統地訓練學生的觀察技能和方法; (4)啟發學生觀察的主動性,養成勤于觀察的好習慣;(5)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參加多種實踐活動; (6)指導學生做好觀察的記錄,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整理和總結。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