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設計:指組織及員工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自我因素、職業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進行分析,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通道、發展個人職業生涯的計劃安排。
職業生涯發展:指員工沿著設計的職業發展通道,不斷地從一個崗位轉移到另一個新的崗位,從較低的層次上升到較高的層次,直達生涯目標。
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包括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事業單位等)在實現勞動過程中建立的社會經濟關系。具體來說,是指勞動力使用者與勞動者在實現勞動的過程中所結成的與勞動相關的社會經濟利益關系。
勞動合同訂立: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經過相互選擇、協商一致,以書面形式依法
簽訂協議,確定勞動合同內容,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建立勞動關系的法律行為。
勞動爭議:是企業和員工之間關系不協調的表現,及時有效的處理勞動爭議,對于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崗位:指人們在組織中從事具體職業的位置。這個位置有兩個要求:一是必須與具體的業務工作相對應,二是必須有人去執行業務工作所規定的事情。
崗位管理:是指以企業戰略、環境因素、員工素質、企業發展、企業規模、技術因素等六大因素為依據,通過崗位分析、描述、設計、培訓、考評、激勵與約束等過程控制,實現人——崗匹配,發揮企業中人力資源的作用,謀求生產效率提高的過程。
崗位目標管理模式:建立于正確的組織分析的前提下,以各個崗位的工作分析為基礎平臺,以明確各個崗位的崗位目標為核心,以科學的績效考評系統為控制,以有效的薪酬結構為激勵,使企業總目標與各個方面的分目標融為一體,以求得企業長遠優化和穩定快速的發展的崗位管理模式。
職業經理人:指以企業經營管理為職業,深諳經營管理之道,熟練運用企業內外各項資源,為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擔任一定管理職務的受薪人員。
人力資源: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中,處于勞動年齡、未到勞動年齡和超過勞動年齡但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之和。或者表述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人口中減去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
工作生活質量:也稱為“勞動生活質量”,它是根據 “生活質量” 引申而來的術語,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霍桑實驗”。
需求層次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行為科學理論,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ERG:美國克雷頓·奧爾德弗在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接近實際經驗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人本主義需要理論。指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關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長發展(Growth)的需要。
成就動機理論:通過對人的需求和動機進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麥克利蘭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