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資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后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
企業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當基于交易或事項的實際發生的成本,這主要是因為歷史成本是資產實際發生的成本,有客觀依據,便于查核,也容易確定,比較可靠。但是,當資產已經發生了減值,其賬面價值已經不能反映其未來可收回金額時,企業就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
(十一)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收益僅涉及本年度(或一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
如果企業在會計核算中,沒有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將原來應計入收益性支出的計人了資本性支出,就會高估資產和當期收益;將原來本應計人收益性支出的計入資本性支出,就會低估資產和當期收益;以上這些,都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地了解和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十二)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是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計提秘密準備。
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職業判斷時,不能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要求企業應按會計制度規定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終了,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等。但謹慎性原則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各種秘密準備,否則,就屬于濫用謹慎性原則。
(十三)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并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大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確地披露;對于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至于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
重要性原則與會計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堅持重要性原則,就能夠使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反之就會使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在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說,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質量方面來講,當某一事項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于重要項目;從數量方面來講,當某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
相關推薦:2009年會計證考試《會計實務》模擬題及答案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