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第 3 頁: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
第 4 頁:第三章 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 |
第 5 頁:第四章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
第 6 頁:第五章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
第 7 頁:第六章 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
第 8 頁:第七章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 |
分析題綜合性比較強:不是考一個知識點,而是考幾個知識點,所以要靈活運用,把握一個知識點的相關知識點(一組一組原理去記憶)
學習哲學的方法:
以講義為主,學會把復雜的原理提煉出來(用兩,三句話概括)
知識點相對穩定,出題靈活,要掌握方法。
依據考綱復習
出題近年來綜合性加強,特此是分析題中往往考得是幾個知識點。復習時要注意聯系。要注意將原理用幾句話概括。從整體上完整地把握原理。原理主要記住核心要點。這樣無論辨析題,分析題都要將原理的精要體現出來。不要死記硬背。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緒論:第一章;第二部分:辯證唯物主義—2-4章 即我們所說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辯證法近年來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掌握三個方面的原理
一、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特別是基本問題
二、了解唯物主義的形態和唯心主義的基本形式
三、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一、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一) 哲學的概念,只需記住三個判斷
1、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即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這個判斷經常被看作哲學的定義。這是從哲學和世界觀的關系出發的。世界觀是對世界本質總的看法。任何哲學都是世界觀,但是不能反過來講,因為必須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即經過思維加工,有理論形態(有概念,有判斷,有推理)的世界觀,自發產生的,零散的,未經過理論加工的不能成為哲學。
2、 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即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概括。這種概括有對有錯。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結論。關系:既相區別,又有聯系。區別:對象上看,哲學研究的是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一般規律,而具體科學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領域和過程的特殊規律;對象上體現了普遍和特殊的關系。方法上,哲學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適應性,適用于各門學科,而具體科學的方法只適用于某一特殊門類的科學。聯系: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而具體科學又以哲學為指導。
3、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換句話說,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任何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叫方法論。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等。馬克思的墓碑上刻的一段文字:以往的哲學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了世界,但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哲學不僅是對世界解釋的觀點,而更重要的是指導我們現實生活的方法。所以學習原理時,要注意體會原理作為方法論的體現。例如人們群眾創造歷史這個原理,那么我們應該聯系到我們根據這個原理應該如何做呢--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等等。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在方法論上體現為矛盾分析方法(重點論、兩點論等)。
試題分析 哲學是知識的總匯。(錯誤觀點)哲學和具體科學并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而是普遍和特殊的關系。
哲學是科學之科學。(錯誤觀點)認為哲學包括了具體科學,甚至可以取代具體科學。混淆了兩者的關系。
(二)哲學基本問題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恩格斯總結的)
這里的思維并不是單純的理性思維,而是指廣義的意識;存在并不是精神和物質的存在,而是特指物質的存在。所以以后要注意,如果不是在哲學基本問題里講的存在,要注意辨析。哲學基本問題的表現形式: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實際生活中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唯物史觀中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也是哲學基本問題的表現形式。(注意: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并不是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問題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哪一個是世界的本原。如果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那么這就是唯物主義的觀點,相反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則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根據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哲學上將哲學的基本派別區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派別。即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的基本派別就是指唯物和唯心兩個派別。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并不是派別,是根本對立的方法觀,因為哲學的基本問題特指的是在世界本原問題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第二個方面,同一性的問題—思維和存在有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呢,思維能不能正確反映認識周圍世界,即思維是否能夠認識世界,如果能就是有同一性,根據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劃分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和意義:(這里就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為什么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里經常出多項選擇題。(1)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由哲學的性質決定的。簡單理解:(2)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內容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標準,并為考察哲學史提供了基本線索;正確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正確解決哲學其它問題的前提和基礎;(3)這一問題也是實踐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即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哲學是有黨性的。黨性指黨派性,在哲學上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性。沒有超越唯物和唯心主義的第三條路線。所謂的第三條路線在過去有種形式為二元論—其觀點是(相對于一元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認為世界有一個本原)世界有兩個本原,心物二元,但這樣的論點在歷史上搖擺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最后都導向唯心主義。笛卡爾認為心和物是平行的,但是當被問及心和物是如何產生的,回答是上帝,這就又淪為了客觀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黨性: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反對歪理邪說。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
關于唯物主義主要掌握其三個歷史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古希臘,羅馬“德謨克里克”之“原子”學說;中國的封建社會“氣”一元論,“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主要的時間16和17世紀的英國,洛克,培根,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皮德羅,19世紀德國的費爾巴哈);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注意掌握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我們講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多數情況下指近代唯物主義。廣義的還包括古代唯物主義。古代唯物主義具有樸素性,直觀性、猜測性,不科學。沒有科學的觀察和實驗為基礎。近代唯物主義的缺陷:四個缺陷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和缺乏實踐性(缺乏科學的實踐觀)。具體表現為:機械性—第一、把一切運動都當做機械運動,用機械運動的規律來解釋一切(18世紀的一個判斷:“人是機器”,混淆了不同的物質運動形式--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等,忽略和抹煞了不同物質的運動形式的區別)當前我們要注意不要用自然界的規律來解釋社會的事物,“人是環境的產物”只看到環境對人的作用,而沒有看到環境恰恰是由人進行改造的;第二、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光講客觀。形而上學性的表現:是相對于辯證法而言的。孤立、靜止的看問題(辯證法是連續的、運動的看問題);不徹底性:唯物主義的不徹底,表現為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但在社會歷史觀上陷入了唯心主義;(恩格斯說舊唯物主義下半身是唯物的,上半身是唯心的);缺乏科學的實踐觀:看不到人的能動性,離開實踐來看世界。
4、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唯心主義是不結果的花—列寧)唯心主義的根源,不結果是指唯心主義是錯誤的世界觀,顛倒的世界觀。
唯心主義的根源有三個:社會歷史根源:社會生產力和科學認識水平低下;認識論根源:撇開階級根源來講,從認識發展的規律來看,主觀與客觀相背離,認識與實踐相脫離(毛澤東),認識是曲折復雜的過程,如果夸大和絕對某一片斷,則導致了唯心主義;把感覺夸大導致主觀唯心主義,把概念夸大,導致客觀唯心主義。階級根源:反動的剝削階級出于本階級利益的需要或階級偏見,往往夸大精神的作用,利用唯心主義作為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思想工具。
5、重點的重點: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劃分:把世界本原的精神理解為人的精神(觀念、意志,“心”,理性等)即為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本原為精神,但精神是在人以外存在的“客觀精神”(如,柏拉圖的“理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神等。中國古代“理在事先”)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哲學立場。唯心主義僅僅從主體出發,夸大精神的能動作用,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否認了物質的決定性,看不到實踐活動;舊唯物主義僅僅從客體出發來看世界,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結果抹煞了精神的能動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從主客體的統一中來認識世界,既強調了物質決定精神,又重視精神對物質的能動作用:既承認自然界物質的現在性,又強調物質實踐活動對世界的改造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從實踐出發科學的闡明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