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第 3 頁: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
第 4 頁:第三章 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 |
第 5 頁:第四章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
第 6 頁:第五章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
第 7 頁:第六章 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
第 8 頁:第七章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 |
第五章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什么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分為唯物主義歷史觀,唯心主義歷史觀。
本章復習重點:一、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社會規律的特點;二、社會的政治結構,(特別是觀念結構)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國家的起源
一、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
社會存在: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和過程。它包含三方面因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生產方式起決定作用。
1、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1)它們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但它們又不起決定作用。
A、是我們生活生產的前提條件;B、地理環境的優劣能影響社會的發展;C、自然生態平衡對社會的重要性。
意義:要求我們重視和保護好,利用好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作用要和受社會發展狀況的制約,特別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制約。
在這個問題上要反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社會發展由地理環境決定,但也要反對輕視地理環境的想法。
(2)人口因素:
人口增長或自我生產的規律是社會規律,而非自然規律。物質資料的生產與人口生產相互制約,但物質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方面,人口的增長要與物質生產發展相適應,同自然資源相適應。
2、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把握三句話: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方式最終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基本面貌;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最終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3、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背后的原理就是地理環境的因素,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生產方式的作用,包括處理好關系)
可持續發展:發展不能局限于當前,要持續,良性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
科學的發展觀:非常重要的內容。科學的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也是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發展觀。
首先,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人們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圍繞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社會和自然的協調
經濟,政治和文化相互協調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協調
城鄉的協調,
內貿和外貿的協調
4、社會的本質問題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我們社會同自然界主要的區別:實踐,勞動。社會結構中最基礎的層面是實踐,勞動。
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源地,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是發展動力,是社會規律區別于自然規律的特點。
5、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如同自然界發展有客觀規律一樣。)
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都是客觀的,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但又各有其特點。自然界規律是盲目自發的起作用,不需要的人的活動的參與。社會規律作用的實現離不開人的自覺實踐活動。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分別代表了這個兩個規律。
從惡如崩,從善如登。學善很難,像攀登山峰一樣,學惡則很快。社會的規律。
以上是關于社會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的本質的原理。下面講經濟結構
二、社會的經濟結構
1、經濟結構的內容和功能
廣義的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狹義的經濟結構的內容是生產關系、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其功能是:其一,以一定形式把生產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并對生產力起反作用;其二,它作為經濟基礎,直接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
社會結構三個方面: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
經濟結構是最基本的結構。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
2、生產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和特性
生產力作為人們解決社會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生產力包含了自然力,但是本質上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力量。
生產力體現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體現了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是人們解決社會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人與動物不同,動物,本能的消極的適應自然界,但人不同,人是能動的,積極地改造自然界,滿足自身的需要。
生產力三個要素: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者。勞動對象加勞動資料等于生產資料。
三方面中勞動者是主導的力量。
3、科學技術與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但不是直接的生產力,只有滲透到其它要素中,才能變成直接的生產力。它通常是是非實體的要素,所以獨立出來。前三者都是實體性要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首先回答,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構成因素。通過四個方面的結合,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與勞動對象相結合,改進原材料,擴大勞動的對象,提高生產力;同勞動工具相結合,改進勞動工具;同勞動者結合,武裝勞動者的頭腦,提高技術水平;同管理相結合。
其次,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已成為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先導和基礎,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科技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集中表現和主要標志: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含量,特別是高新技術在生產力中的凝結。充分發展和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是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的發展。
4、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內在結構
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就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否是一種物質關系?是。只要是客觀存在的社會關系,都要物質關系,在社會領域中主要指經濟關系,或者生產關系。
三個方面的內容:生產資料所有制,這是最基本的方面;人們在生產過程的地位和經濟關系(平等互助;支配被支配,交換關系);分配和消費關系。
“所有制關系是人們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所有本質上說是人對物的關系”。形式上人對物的關系,但實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
5、生產關系與階級結構
階級的定義:階級是一個經濟范疇、歷史范疇。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劃分階級的標準是經濟關系特別是所有制關系。階級是指同一定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并處于不同經濟地位的社會集團。階級對立的實質:一個集團由于占有生產資料,因而在生產中居于支配地位,并能占有另一集團的勞動,即剝削另一部分人。
三、社會的政治結構(要求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
政治結構的核心是國家政權,政治結構也叫政治上層建筑。
國家是一個歷史范疇、階級范疇。為什么呢?
國家的起源: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反對“君權神授輪”和“社會契約論(資產階級的國家觀)(認為國家是大家相互訂立契約的產物)”
國家的本質: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暴力工具。首先,國家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對被統治階級進行專政,其次,軍隊是國家的主要成份。它有執行統治階級意志的義務。
國家的本質決定國家的職能,對內職能:政治職能,管理職能,組織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職能。對外:抵御外來侵略。
四、觀念結構(重點的重點)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還具有相對獨立性。
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們觀念的進步。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來說明。
大眾的消費心理影響經濟的走勢。這里又體現了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會立即導致社會意識的立即變化”。這句話不對,因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2、社會意識形態
(1)社會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也稱思想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藝術、哲學和大部分社會科學。它反映并服務于經濟基礎,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階級性。非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主要包括自然科學、邏輯學、語言學等。意識形態本質上是對社會存在,特別是對經濟結構的反映。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及其社會功能。
社會意識具有獨特的發展規律,它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某種不一致或不平衡性。相對獨立性表現在:第一,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第四,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第五,社會意識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現。先進的社會意識能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
上述原理對于指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維護或批判社會現實;調控社會和人的活動。
3、文化的本質和功能
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本質上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具有維護、調控社會生活的功能,知識傳承功能、教化功能。
4、努力創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體現。
5、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三個文明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物質文明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物質基礎;政治文明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證,并制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方向;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證。
上一章,也就是第五章最重要的是觀念結構,特別是與當前的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道德建設相結合時;全面結合科學發展觀:要注意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的作用,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兩部分是重點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