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單囊型成釉細胞瘤
臨床和X線表現單囊性頜骨改變,類似于含牙囊腫
組織學:其囊腔襯里上皮可表現成釉細胞瘤樣改變,增生的瘤結節可突入囊腔內和或浸潤纖維組織囊壁
組織學分型:三型
Ⅰ型(單純囊性型):囊壁僅見上皮襯里,表現成釉細胞瘤的典型形態特點----V-G標準
Ⅱ型(叢狀型):囊腔內瘤結節增生,多呈叢狀
Ⅲ型(壁成釉細胞瘤):腫瘤的纖維囊壁內有腫瘤浸潤島,可伴或不伴囊腔內瘤結節增殖
生物學特點:
良性腫瘤,摘除術治療者復發率比一般型成釉細胞瘤低,約10%。
三、周邊型成釉細胞瘤
發生于牙齦或牙槽粘膜而未侵犯頜骨的一類亞型,極為少見
病理學特點同一般型
易早期發現,術后無復發
四、組織來源:
1.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
成釉器、牙周膜上皮剩余、牙板上皮剩余、縮余釉上皮或牙源性囊腫的襯里上皮
2. 口腔粘膜上皮
牙源性鈣化上皮瘤 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omr
Pindborg瘤
生物學特點:良性,但有局部浸潤性生長
臨床表現:
年齡:20-60歲,平均40歲
性別:無明顯差異
部位:下頜磨牙區多見,
癥狀:頜骨漸進性膨大
X 線:不規則透影區,內有大小不等的阻射團塊
病 理
1.腫瘤性上皮細胞:
常排列成島狀或片狀,偶見篩孔狀;呈多邊形,常見清晰的細胞間橋,胞漿微嗜酸性,有時核較大,可見雙核或多核,核多行性明顯;
2.細胞間常見一種特征性圓形嗜酸性均質性物質,特殊染色證實是淀粉樣物質。其常發生鈣化,鈣化物呈同心圓狀沉積
生物學行為:
良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切除不徹底易復發。
組織來源:
縮余釉上皮、成釉器中間層
牙源性鱗狀細胞瘤 squamous odontogenic tumor
臨床表現:
年齡:20-29歲
性別:無明顯差異
部位:上頜切牙-尖牙區、下頜前磨牙區多見
X 線:三角形或半圓型邊界清楚的透光區
病 理:
高分化鱗狀上皮島位于成熟結締組織中,周邊細胞扁平或立方,中心缺乏星網狀改變。
生物學行為:
良性腫瘤,有些病例具有局部浸潤性生長能力,但術后很少復發。
組織來源:
牙周膜上皮剩余、牙板剩余
成釉細胞纖維瘤 ameloblastic fibroma
一種真性混合性牙源性腫瘤:牙源性上皮和間質均為腫瘤,但不伴牙本質和牙釉質形成,
臨床表現:
年齡:平均12歲
性別:男>女
部位:下頜前磨牙區、磨牙區多見
癥狀:頜骨膨大
X 線:境界清楚的透影區
病理
肉眼:
有包膜,切面灰白色,似纖維瘤
鏡下:
由上皮和間充質組成。
1.上皮(成釉細胞瘤樣):成條索狀或團塊狀排列;周邊層為立方或柱狀細胞,中心類似星網狀層,與成釉細胞類似,但星網狀層量少,且囊變少見。
有些病例,上皮主要為圓形或立方狀,呈細長條索排列,類似于牙板結構
2.間葉成分由較幼稚的結締組織組成,細胞豐富,呈圓形或多角形,類似牙乳頭細胞。
3.上皮和結締組織的界面:可見狹窄的無細胞帶,有時為玻璃樣變的透明帶
生物學行為:
良性腫瘤,膨脹性生長,無骨小梁間浸潤,復發少見。
牙 瘤 odontoma
不是真性腫瘤,成牙組織的發育異常或畸形;腫物內含高分化的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和牙髓
依這些組織排列不同,可分為混合性牙瘤、組合性牙瘤
混合性牙瘤 complex tumor
臨床表現:
年齡:兒童、青少年
部位:上下頜骨均可發生,以前磨牙區和磨牙區多見
癥狀:頜骨膨大
X 線:境界清楚的放射透光區,其中可見阻射性結節狀鈣化物
鏡下:
腫物內牙體組織成分排列紊亂,混雜,無典型牙結構
生物學行為:
腫物生長有自限性,預后良好。
組合性牙瘤compound odontoma
患者年齡較小,好發于上頜切牙尖牙區
X線:形態及數目不一的牙樣物堆積在一起
鏡下:
牙齒樣結構,結構異常但排列如同正常
牙源性腺樣瘤 adenomatoid odontogenic tumor
臨床表現:
年齡:10-19歲
性別:女>男
部位:上頜多見,多見于上頜單尖牙區 可位于骨內(中心型)或骨外(周邊型)
癥狀:頜骨膨大
X 線:境界清楚的透光區內可見阻射的鈣化顆粒。周邊型可見牙槽骨輕度吸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