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氨基苷類
氨基苷類,曾稱為氨基糖甙類,主要包括:①由鏈霉菌產生的抗生素:如鏈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及半合成品地貝卡星和阿米替星等;②由小單胞菌產生的抗生素,如慶大霉素、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小諾米星等。氨基糖苷類注射劑主要用于G﹣桿菌和耐藥G﹢球菌的合并用藥。
【氨基苷類的不良反應】
1.耳毒性:可引起不可逆性聽力喪失。抗組胺藥科掩蓋其耳毒性。應避免與其他耳毒性藥物合用,出現耳鳴、眩暈、聽力下降等癥狀應及時停藥(注:耳/前庭毒性藥物主要包括氨基苷類、袢利尿劑、萬古霉素、多粘菌素、順鉑、長春新堿、氮芥、環磷酰胺、局麻藥、干擾素、紅霉素、奎寧、氯喹、乙胺嘧啶、阿司匹林、普萘洛爾等;米諾環素以前庭毒性為主)。
2.腎毒性:避免與其他腎毒性藥物如第一代頭孢菌素等合用。
3.過敏反應:本類中鏈霉素最常見,可致嚴重的過敏性休克。
4.肝功能損害。
5.神經肌肉接頭阻滯,麻痹。處理:新斯的明靜注治療。
(四)大環內酯類及林可胺類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一類抑菌藥,根據化學結構的不同可分為14元環、15元環類,16元環類。主要覆蓋G﹢菌、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軍團菌、對少數G﹣桿菌有效,對MRSA效果較差。大環內酯類具有抗結核活性,可用于耐多藥結核和非結核分支桿菌病的治療。因其具有一定抗炎癥和免疫調節作用,適用于間質性肺炎急性加重期合并感染的治療,在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為首選藥物。本類藥連續應用不宜超過5d。以下主要論述以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為代表的新大環內酯類,一克林霉素為代表的林可胺類藥物的應用。
【新大環內酯類】
羅紅霉素、地紅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乙酰麥迪霉素等為今年開發上市的品種,在藥代動力學、藥效學特性及不良反應方面均較沿用品種有所改進,又被稱為新大環內酯類。
【大環內酯類的不良反應】
① 胃腸道反應;②肝損害;③過敏反應;④局部刺激;⑤耳鳴和聽覺障礙。
(五)糖苷類
糖肽類與多黏菌、桿菌肽同屬多肽類,主要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發揮殺菌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耐藥G﹢菌所致的嚴重感染(尤其是耐加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腸球菌所致的嚴重感染),具有一定的腎毒性、耳毒性,用藥期間定期復查腎功能、尿常規和聽力改變。
(六)硝基咪唑類
本類藥物為殺菌劑,對厭氧菌和某些單細胞病原(阿米巴原蟲,毛滴蟲,利什曼原蟲等)具有強大的殺滅作用。在腹部外科、婦科等的是應用較廣,適用于防治厭氧菌感染,腸道及場外阿米巴病、引導毛滴蟲病、賈第蟲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在肺內血藥濃度低,偶也用于膿胸、肺膿腫的治療。臨床常用的有:①第一代:以甲硝唑為代表藥;②第二代:以替硝唑和塞克硝唑為代表藥;第三代:以奧硝唑為代表藥。主要不良反應為腸道反應、頭暈、粒細胞減少及周圍神經炎、口中金屬味等。
例題:
1、抗菌藥物治療性應用的基本原則( )
A診斷為細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應用抗菌藥物
B盡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據病原種類及藥效結果選用抗菌藥物
C按照藥物的抗菌作用特點及體內過程特點選擇用藥
D抗菌藥物治療方案應綜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種類及抗菌藥物特點制訂
E以上都是
2、阿莫西林/克拉維酸不適于治療下列哪項感染( )
A流感嗜血桿菌 B大腸埃希菌 C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 D溶血性鏈球菌
3、關于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門、急診中常見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選用本類藥物治療
B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避免使用
C新生兒、嬰幼兒、老年應盡量避免使用,有明確指征時應根據血液濃度監測調整給藥方案
D本類藥物不宜與強利尿劑合用
參考答案
1-3.ECA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