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學
(研究方法:描述性、分析性、實驗)
口腔流行病學作用:描述人群口腔健康與疾病的分布狀態;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響流行的因素;研究疾病預防措施并評價其效果;監測口腔疾病流行趨勢;為制定口腔衛生保健規劃提供依據
口腔流行病學oral epidemiology:用流行病學的原則、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發生、發展和分布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同時研究口腔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為探討口腔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制定口腔保健計劃、選擇防治策略和評價服務效果打下良好基礎。
(1)描述性流行病學
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又稱現況調查,調查目標人群中某種疾病或現象在某一特定時點的情況。它的作用在于了解疾病的患病情況和分布特點,以便制定預防措施和為研究病因提供線索。
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又稱疾病監測,即研究疾病或某種情況在一個人群中隨時間推移的自然動態變化。它的作用在于動態觀察疾病或某種現象的演變情況及其原因分析。
常規資料分析:又稱歷史資料分析,即對已有資料或者疾病監測記錄做分析或總結。
(2)分析性流行病學
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主要用于探討病因或相關因素對疾病發生的影響。特點是觀察時間短、需要研究的對象少,適合研究一些病程較長的慢性病和罕見病。可同時研究多個因素。
群組研究cohort study:又稱隊列研究,將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為暴露組和非暴露組,觀察一定時間,比較兩組的發病率,以檢驗該因素與某疾病病因的假設。特點是觀察時間長,可以獲得不同暴露強度與疾病的關系,可以觀察一種暴露因素與多種疾病的關系。
(3)實驗流行病學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是指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對人群采取某些干預措施或施加某些因素或消除某些因素以觀察其對疾病發生或健康狀態的影響。分為臨床實驗、現場實驗、社區干預實驗
★齲病常用的指數
①恒牙齲失補指數(常用):DMFT為齲失補牙數、DMFS為齲失補牙面數。“齲”即已齲壞尚未填充的牙;“失”指因齲喪失的牙;“補”為因齲已做填充的牙;30歲以上不分齲病或牙周病導致失牙,其失牙數按照口腔內實際失牙數計;患齲情況
②乳牙齲失補指數:9歲以下兒童喪失了不該脫落的乳牙,即為齲失牙,患齲情況
③齲均mean DMFT:齲病嚴重程度, 指受檢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齲失補牙數;齲面均mean DMFS:指受檢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齲失補牙面數
④齲面充填構成比:是指一組人群中的齲、失、補牙面中已充填的齲面(繼發齲面不算)所占的比重,反映地區口腔保健工作的水平,充填齲齒所需的工作量
⑤患齲率:在調查期間某人群中患齲病的頻率,人口基數以百人算,故常以百分比表示,用于流行病學研究
⑥齲齒發病率:應用最廣,至少在一年時間內,某人群新發生齲病的頻率。
⑦無齲率:全口牙列均無齲的人數占全部受檢人數的百分率,表示口腔健康水平和預防措施的成果
WHO齲病流行程度的評價指標(12歲):
齲均 (0-1.1 很低) (1.2-2.6 低) (2.7-4.4 中) (4.5-6.5 高) (6.6以上 很高)
【齲病流行特征】——地區分布(患齲水平以12為標,發達低于發展中)、時間分布、人群分布(年齡,性別,城鄉,民族)(城市高于農村,現反,乳牙患齲率男性高于女性,恒牙女性高于男性;患齲率最高的是彝族,最低的是回族,)
【影響因素】:社會經濟因素、氟攝入量(0.6-0.8mg/L患齲率最低)、飲食習慣(糖攝入量和頻率,糖加工形式)、家族影響
★牙周病常用指數
■簡化口腔衛生指數OHI-S:只檢查6個牙面即16、11、26、31的唇(頰)面和36、46的舌面。包括簡化軟垢指數DI-S和簡化牙石指數CI-S
△.簡化軟垢指數DI-S
0 = 牙面無軟垢1 = 軟垢覆蓋面積占牙面1/3以下2 = 軟垢覆蓋面積為牙面1/3與2/3之間3 = 軟垢覆蓋面積占牙面2/3以上
△.簡化牙石指數CI-S0 = 齦上、齦下無牙石
1 = 齦上石覆蓋面積占牙面1/3以下
2 = 齦上石覆蓋面積占牙面1/3與2/3之間,或牙頸部有散在齦下牙石
3 = 齦上石覆蓋面積占牙面2/3以上,或牙頸部有連續而厚的齦下牙石
■菌斑指數PLI——根據牙面菌斑的厚度和量而不根據菌斑覆蓋面積計分;每顆牙檢查4個牙面,即近中頰面、正中頰面、遠中頰面以及舌面,每個牙的記分為4個面記分之和除以4,個人記分為每顆牙記分之和除以受檢牙數
0 = 齦緣區無菌斑
1 = 齦緣區的牙面有薄的菌斑,但視診不可見,若用探針尖的側面可刮出菌斑
2 = 在齦緣或鄰面可見中等量菌斑
3 = 齦溝內或齦緣區及鄰面有大量軟垢
■Turesky改良的Q-H菌斑指數——需先用菌斑染色劑染色(16、21、24、36、41、44Ramfjord指數牙)
0 = 牙面無菌斑
1 = 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
2 = 牙頸部菌斑寬度不超過1mm
3 = 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1mm,不足牙面1/3
4 = 菌斑覆蓋面積在牙面1/3與2/3之間
5 = 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以上
牙齦指數GI,檢查牙齦顏色和質的變化以及出血傾向,菌斑染色前
0 = 牙齦健康
1 = 牙齦輕度炎癥,牙齦顏色有輕度改變并輕度水腫,探診不出血
2 = 牙齦中度炎癥,牙齦色紅,水腫光亮,探診出血
3 = 牙齦嚴重炎癥,牙齦明顯紅腫或有潰瘍,并有自動出血傾向
對群體牙齦炎的流行程度,可按:牙齦指數、牙齦炎流行程度:0無0.1~1.0輕度1.1.~2.0中度2.1~3.0重度
■牙齦出血指數GBI 反應牙齦炎的活動狀況,菌斑染色前用 0=探診后牙齦不出血 1=探診后可見牙齦出血
■齦溝出血指數SBI 菌斑染色前,牙齦炎活動期
0=齦緣和齦乳頭外觀健康,輕探齦溝后不出血
1=齦緣和齦乳頭呈輕度炎癥,輕探齦溝后不出血
2=牙齦呈輕度炎癥,有顏色改變,無腫脹或水腫,探診后點狀出血
3=牙齦呈中度炎癥,有顏色改變和輕度水腫,探診后出血,血溢在齦溝內
4=牙齦呈重度炎癥,不但顏色改變,而且明顯腫脹,探診后出血,血溢出齦溝
5=牙齦有色的改變,明顯腫脹,有時有潰瘍,探診后出血或有自動出血
★★社區牙周指數CPI(考題)反映牙周組織的健康狀況,也反映牙周的治療需要情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