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愈合的形式
取決于控制感染的效果、尖周病變程度、機體防御修復能力
根尖周病變愈合的5種基本形式:
、 新生牙骨質或骨樣組織使根尖孔封閉;
、 根尖孔處瘢痕組織形成;
、 健康的纖維結締組織或骨髓狀的疏松結締組織充滿根尖區;
、 根管超填者有纖維組織囊包圍;
、 牙槽骨增生與根尖部相連而成骨性愈合
并發癥及處理
1. 急性炎癥反應:(10%)
原因:器械損傷根尖周組織;壞死物質推出根尖孔;藥物刺激;根充時機不當或超充;根管內細菌毒力增強;修復體過高致早接觸
處理:對因治療
2. 器械分離:(2.09%)
原因:金屬疲勞;操作不當;進路不通暢;器械質量不佳;消毒液腐蝕損害器械等
預防:對因預防
處理:
a) 拍片定位斷針,若斷于根管口,處理簡單;
b) 斷于根管中部又不能取出者,可通過旁路根充或塑化;若根管完全被堵,根尖周又有病變---倒充填或拔牙;
c) 斷于根尖部,可利用其作充填物,加強消毒,密切觀察;若根尖周病變或超出根尖者則倒充填
3. 髓腔穿孔:
原因:不熟悉髓腔解剖,責任心不強
診斷:插針拍片;根管長度測定儀測不出長度;死髓根管有血滲出
處理:
a) 穿孔直徑<1mm---止血后蓋氫氧化鈣或ZOE,厚度<2mm
b) 穿孔大---截根術、牙半切術、根管倒充填術
4. 器械落入消化道或呼吸道:
原因:未用橡皮障,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體位不當
5. 皮下氣腫:
原因:使用壓縮空氣吹干根管,或過氧化氫超出根尖孔,氧氣進入面頸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內
處理:抗生素預防感染,如擴展到縱隔障,應住院觀察
6. 牙折:
原因:開髓備洞、預備根管時過度切削牙本質,根充時側向或垂直向壓力過大;術后未降低咬合;牙冠、牙根有先天性發育缺陷等
處理:非齲性疾病已講
預防性冠修復適應癥:牙冠1/2以上缺損;功能尖缺損;隱裂牙;縱折牙根管治療前后;Ⅱ類洞缺損
根管治療后疾病 post-treatment endodontic disease
定義:根管治療后患牙的根尖周病變未愈合或出現新的根尖周病變
發病率:占根管治療牙的35%-65%
發病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感染、根尖周囊腫、異物反應以及相關治療因素等
微生物感染:
根管內微生物的種類:
² 未經治療的根管感染:一個根管內可發現3~10種細菌,平均6種,以革蘭陰 性專性厭氧菌 為主,伴兼性厭氧菌如鏈球菌、乳酸菌和放線菌
² 根管治療后:革蘭陽性非厭氧菌 如糞腸球菌;衣氏放線菌;白色念珠菌等,它們可單獨存在或混合感染,是根管治療后疾病的主要致病菌
微生物存在形式:
² 懸浮狀態細菌---易被清除
² 生物膜細菌---較強的耐藥性,能抵抗根管沖洗液的沖洗,不易被機械和化學預備清除——生物膜內的細菌新陳代謝緩慢,耐藥性增強,是根管治療后疾病重要的感染源
微生物的定植位置:
² 根管內---細小彎曲根管、扁根管、C形根管較難清理,根管側支、副根管、管間吻合、根尖分歧、峽區,根尖分叉、牙本質小管等部位的細菌很難徹底清除
² 根管外---細菌直接擴散到根尖周組織;根管器械、感染牙本質或牙膠尖被推出根尖孔;經牙周袋擴散到根尖周組織
根尖周囊腫
根尖周袋形囊腫——囊腔與根管相通,有上皮襯里,根管治療后可愈合
真性根尖周囊腫——囊腫獨立于根管之外,囊腔內常含膽固醇結晶,根管治療后愈合的可能性較小
異物反應:牙膠、糊劑、膽固醇晶體及其他(食物殘渣、紙尖和棉捻中的纖維素、銀汞顆粒等)
治療因素
治療過程中將外源性微生物帶入根管、髓腔暴露不足、髓室側壁或髓室底穿孔、根管遺漏、根管偏移、根管壁穿孔、根管欠充或超充等
根管治療后未能及時進行嚴密的冠修復或修復不良,出現冠方微滲漏或修復后存在早接觸、患牙治療后出現根折等
根管治療后疾病的診斷
根管治療后1年應對治療后的牙作出判斷
1. 沒有根管治療后疾。簾o癥狀,X線片無根尖周透射影
2. 確診的根管治療后疾。河邪Y狀或根尖透射影范圍擴大
3. 潛在的根管治療后疾。簾o癥狀,透射影范圍不變或變小?衫^續觀察一年,如仍存在根尖周病變,則診斷為根管治療后疾病
相關推薦: